瞧见王煜正好进来,黄一伟激动上前道。
“还是你小子厉害,刚刚打电话来说,找到了碎尸。”
这几乎是他意料之中的事,点头后问道。
“嗯,这一次的抛尸地点好找,下一次就比较困难了。”
“为什么?你不是推断得很正确吗?”
秦学键叹气道。
“昨天你的犯罪心理侧写老黄跟我说了一些,要真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工作就很难了。”
黄一伟听得一愣一愣的,王煜连忙道。
“秦局,能在屏幕上把安城的地图调出来吗?”
“没问题。”
地图调出来后,他在会议桌上拿起一只红外线笔,指着地图上道。
“你们看,云居府在这个位置。”
“黄所,刚才发现碎尸的地方在哪?”
黄一伟指出地点后,他继续分析道。
“以云居府与第二次抛尸地点的距离为半径,将之设为R。”
“再以云居府为中心点,R为半径的圆圈。”
“除去朝第二次发现的抛尸地点正面的扇形区域外,其余每一处边线区域都有可能是犯罪现场。”
“想要找到剩余的碎尸,要以云居府为中心,3倍R的距离为半径。”
“这个圆的边上任意一点的方圆500米范围内,开始搜查。”
秦局好奇问道:“为何这样排查?”
“一开始,犯罪心理侧写出凶手是第一次杀人、碎尸,因此我就有了假设。”
“如果真能在之前的推理中找到被分抛的碎尸,那么我的假设就基本成立。”
黄一伟焦急问道:“什么假设?”
“犯罪心理学不仅有罪犯的心理侧写,还有作案地点的侧写。”
“虽然不适用于所有的碎尸者,但很多杀人碎尸的凶手都会有这一特点。”
“按推测找到碎尸后,就能更加证明我的侧写正确。”
“犯罪人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自己很方便的地方实施犯罪,至少在最初是这样选择犯罪地点的。”
“之前我作的圆周假设,就是将这两处抛尸地点标注在地图上。”
“假定这些犯罪是由一个尚没被发现的单个人干的,用这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做半径,可以画一个有可能抛尸的圆周。”
“再以此进一步推理出凶手犯罪的地点,最后以这地点为中心,以这次半径的3倍距离为抛尸半径,可以画出其余的抛尸地点圆周。”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论的核心原理就是犯罪人在作案后往往在抛尸的时候会比较慌张。”
“遵循‘尽可能抛远就行’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情绪因素和自身体力等因素影响。”
“其实每次的抛尸点和犯罪现场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这就在不经意之间形成了一个犯罪现场就是圆心处的规律。”
“这种方法就是碎尸、抛尸案最常见的,五项原则一项法则中的,共圆心法则。”
秦学键跟黄一伟听得是瞠目结舌。
两人都是在警察系统里干了二十年的老警察,却从来没听说过这种神奇的理论。
以往安城的确发生过碎尸案,但这种案子就连死者的尸体都无法拼凑完整。
想要破案,就得查找最近的失踪人口,以此来排查死者的身份。
这种蠢方法,往往会导致发现死者身份的时间过长。
甚至,如果死者交际圈不广,是一个人生活的话。
还有可能会发现不了碎尸的身份。
这经过王煜如此一通分析,弄得这种难度的案子好像很简单一样。
王煜此时用笔在纸上写出,脑海中假想抛尸圆周线上,多处人员稀少的地点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