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祖之脉”。唐代的诗仙李白曾用“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美妙诗句来称赞昆仑山,乃至后世开国伟人也有“横空出世,莽昆仑”的华章,可见昆仑山在华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诸如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种种神话传说,更是为昆仑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古书记载,昆仑山是玉龙腾空之地,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称之为“海上之诸山之祖”、“天下名山僧占多”。昆仑山自古以来就吸引佛界道家在这里建寺筑观,养性修身,传经布道。远在汉唐之际这里就寺院林立,香火不断。甚至史上记载,至金元,盛极一时的中国道教全真派开山祖师王重阳同他座下的七大弟子,更是把这里视为创教立派的“洞天福地”,一度欲将全真派山门设在此处。只是后来王重阳为抗金大业,最终还是选择了古都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落脚,想来不但是瞧中了作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长安,乃是处于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的核心位置,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因为那里是十三朝帝都,希望能借此龙兴之地,成一番大事罢!
当然,虽然全真派最终未选择这里,却仍有无数武林中的门派、世家看中了昆仑山,远离中原来到此处,从此扎根发芽,脉脉相传。至如今,昆仑山上最为鼎盛的门派就是当年的昆仑三圣何足道所创的昆仑派,而最出名的世家就是南宋末年武林宗师一灯大师的高徒朱子柳、武三通的后人所建的朱武连环庄了。
只是,五年前朱武连环庄中属于朱家的红梅山庄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成了一片白地,只剩下了不远处的武家的翠竹山庄孤零零地伫立,显得有些凄凉。同时红梅山庄庄主朱长龄也于五年前不知所踪,虽然后来他的夫人女儿以及弟子们重建了庄园,但规模远不如前,人丁也稀薄了很多,声势更是大为减弱。若不是武家庄主武烈始终暗中扶持,可能早就一蹶不振。总而言之,曾经的昆仑山第一武林世家朱武连环庄,已经不复当年风光。
不过俗语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朱武两家此时已有些沦落,却仍是昆仑山上不可忽视的所在。所以哪怕有宵小之辈有心趁着朱武两家实力下降之际打什么主意,却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那武家庄主武烈的先人,据称乃是当年大侠郭靖的弟子武修文,所以武家后人传承了郭大侠那一身刚猛之极的功夫,端的了得。
但世上总有不信邪的,或者说不怕死的。此时翠竹山庄高大的院墙外,正有个人影伏在墙头,在探头探脑的向庄内窥视着。
顺着这人的目光看去,只见他正在看的是庄中众多房舍中的一间。这间房本没什么稀奇,只是夜色已深,武家庄内已是处处熄灯就寝,漆黑一片,却只有这里还透着光亮。不止如此,还有一个身材姣好的女子身影投射在窗纸上,似乎手上拿着书卷,正在阅读。如此雅兴,当然不大可能是丫鬟之类,却不知是武家夫人还是小姐了。
深更半夜,鬼鬼祟祟地偷窥大户人家的女眷,看起来应该是采花盗柳的淫邪一流,至少,在距离这个身影不远处的一棵大树枝桠上站着的一个人眼里,就是这样的。
“嘿!刚出山就遇到这种事情,难不成这就是穿越者的命运?走到哪儿哪儿就有意外发生?不过竟敢把主意打到老子的妞身上,你这是要作死啊。。。”
没错,这人正是久违了的主角萧遥。
五年前,萧遥精心算计,经历一番周折,终于成功地找到了张无忌藏身的山洞,并在洞外平台上遇到了“师傅”朱长龄。萧遥对暗算朱长龄一事早有万全准备,靠着张无忌帮他调配的能让人暂时失去功力的奇药,以及从刘伯温手中得到的机关暗器——暴雨梨花针的未完成版,轻松加上愉快地干掉了朱长龄,跌破一众书友眼镜的同时,还得到了朱长龄随身携带的一阳指指谱。
随后,萧遥就通过那个狭窄的山洞进入了如世外小桃源般的山谷,找到了正在练功的张无忌。此时张无忌早已从白猿腹中得到了九阳神功,并已经着手修炼第一卷上的功夫。对于萧遥的到来,张无忌惊讶之外,更多的是喜悦。因为山谷中只张无忌一人,虽然他早习惯了一个人生活,但若说从来都不觉得孤单寂寞,那一定不是真的。所以此时有了萧遥作陪,张无忌自是开心无比。接下来,顺理成章地,两兄弟就在这山谷中结草为庐,堆土为灶,开始了既艰苦又愉悦的练功生涯。
原著中,张无忌耗时五年,终于练成了全四卷的九阳神功。虽然此时多出了一个完全没有练习内功经验的萧遥,初期的时候张无忌需要时不时地指点一下他,导致两人进境都不算快,从而比原著中多消耗了一些时间,这才练成了第一卷。但等两人开始修练第二卷的时候,情况却又有了变化。这时候,萧遥已经基本掌握了修炼内功的窍要,能够自行练功了,仗着被灵丹妙药洗精伐髓过的身体,竟是进入了一个内功高速增长的时期。萧遥的这种情况大大激励了张无忌,因为原著中,张无忌练功一直抱着“成固欣然败亦喜”的心态,没有过于追求修炼的速度,可见了萧遥的进步飞快,少年心性作祟下,张无忌又怎甘落后于人?于是也开始认认真真地练起了功。就这样,两人心无旁骛之下,又在无形的竞争之中,功力的增长都是一日千里,反而要比原著中的快上了许多。
当然,修炼内功看似平常,其实却是时刻伴随着风险。像他们现在这样一味追求速成的情况下,不出现问题才怪了。终于有一次,萧遥因为是穿越人士的缘故,心思要比张无忌繁杂得多,在强冲一处关卡遇到阻碍的时后,一时心态失衡,竟将真气走岔了。幸好这个时候张无忌并没在练功,而是在不远处拾掇刚抓到的鲜鱼,打算准备晚餐,所以他第一时间发现异状,急忙来帮萧遥导气归元,两人练得都是九阳神功,真气间互不排斥,引导起来还算容易,这才避免了萧遥走火入魔的危险。
经此一次,两个人全都警醒了,毕竟他们两人学武时间都不算长,没有什么对付异常情况的经验,又没有师长前辈在旁指引,还是循规蹈矩,顺其自然的修炼比较好。而萧遥看的杂书多,更是知道练功时“心境”这一说法,功力提升的太快,却没有相应的心境来匹配,实在是太过凶险了,要不然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为何要有佛法来相辅相成,用以消除戾气呢,就是这个缘故。
于是萧遥和张无忌吃一堑长一智,不再执着于尽快练成九阳神功,而是勤练内功的同时,也不敢忽略了对“武”之一道上的领悟。这个时候,张无忌毫不藏私地将他学过的武当功夫,以及从谢逊那里囫囵吞枣般记下的武功精要分享给了萧遥,而萧遥也拿出了一阳指的指谱邀张无忌一同参详。萧遥的打算是,不但要通过练习两人手头现有武功来巩固境界,同样也是避免像原著中张无忌那样,空有一身功力,结果出山后却处处吃瘪,先后栽在灭绝师太、说不得等几人的手底下,实在是太丢人了!于是两人坐在一起开始研究讨论,交流着各自对武功的理解,取长补短,又经常动手切磋一番来证实他们的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