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把买来的东西先整理了一下,冰箱得等第二天早上才送过来。打电话叫了老表过来吃饭,在回来的路上买好了熟食,来了就能开吃。最近几天他媳妇回了娘家探亲去了,两个小孩又住宿学校,没人管着也不知道他做饭的水平怎样。
这家伙一过来也不急着吃饭了,在巷子口看到停在那里的新车,抢着钥匙非得去跑几圈试试车。果然,男人哪有不爱车的,不管他几岁。回来后,直夸这车好,柴油机的开着够劲,以后有钱了也买一部这样的。
吃饭的时候和他聊了下我的想法,商量着要请哪里的施工队过来干活,那些建筑材料去哪里采购之类的问题。他那新房子才盖了一两年的时间,找他商量错不了,关键是这村里头不找他了解也没其他人了。虽然我的户口在这,从小却没有在村里生活过,来的次数不少,但是对于其他人最多也就到了混个脸熟而已。打招呼很多时候都得想一下怎么称呼好,在村里一般比较重视辈分,有时候叫错了真有点尴尬。
老表说了现在得先审批才能动工,不过这事交给他办就可以了。流程走完,就可以先拆老宅子了,等拆完了清空场地。第一步肯定是打地基,然后就是房子的框架了,框架弄好了上砖砌墙。。。总之他讲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也不打断他说话,让他讲个痛快也好。
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这么熟悉,因为他那新房子盖的时候,全部都亲身参与进去了。他的钱都是靠着一车一车地拉货,日积月累的攒了不知道多久才足够盖新房子。为了省点工钱,盖房子的时候几乎哪里都有他的身影,等到盖好了,几乎都成了半个师傅级别了。这事一直是他的骄傲所在,以前打电话的时候就听过了,现在再听一次也无妨。
等了两天时间,他跑过来说手续办好了,可以开工了。不知道具体的流程怎样,他跑了多少地方,见了多少人才能办好。总之有些事放在心里,感激的话太多也太见外了,这辈子有这么个兄弟,心里很欣慰很暖和。
因为老宅子的安全性无法保证,而我又想保留下来那些瓦片,木梁之类的东西。开工之前必须把竹架子给搭建好才可以,到时候工人师傅们干活能有个踩脚的地方,安全性大大提高。
按照家乡这边的传统,开工的这一天,早早的要祭拜一下土地公土地婆,祭品也很简单,摆一盘水果和一盘糖果。身为主人,要亲自祭拜上香,祈祷一切顺顺利利,开工大吉。祭拜完就点燃鞭炮,接着就是师傅们入场,正式开工。
怎么说呢,关于这样的传统多数记忆停留在了很小的时候。常年在外,以为早已忘记,没想到它早已成为本能,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畅自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