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列举疫情以来中国给予黎巴嫩的各种援助。然后,作者就搂不住地滑向了帝国论思维,她启发读者思考,黎巴嫩“是一个——历史上——并不包括在中国利益内的国家”,而纳斯鲁拉在内的“一群黎巴嫩政治家察觉到,它的生路,在于掉转航向,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都进入中国的轨道”。最后文章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北京认识到了形势变化是何等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的地平线发生了修正,足以让黎巴嫩成为中国的投资项目”。
这位作者肯定会坚持:我才不是宣扬帝国论的教条,我是在讨论黎巴嫩的客观形势!
确实,作为本地记者,她看到的客观形势是这样的:中东各国虽然名义上是独立的,但几乎都无法摆脱西方强国乃至邻国的干涉,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现实。
黎巴嫩从奥斯曼帝国分离出来之后,曾经由法国“托管”一段时间,这次港口爆炸后的接下来几天,竟然有六万黎巴嫩人——人口的百分之一——签名请愿,希望法国恢复托管十年。马克龙虽然否决了这个可能,但还是希望利用这个机会,绽放一下昔日大国的余辉,因此积极介入黎巴嫩政治,为组建新内阁提出了原则——“法兰西倡议”,还划定了两个星期的期限。
《阿拉伯新闻》报道中的图片,8月6日,马克龙飞抵贝鲁特,慰问灾民。
但是,目前真正钳制黎巴嫩的是美国,法国说了不算,结果黎巴嫩各派别来回扯皮,过了法国划定的期限,仍然无法确定内阁成员名单,急得总统奥恩公开警告,再这么拖下去,国家会走向“地狱”。可是总统的警告也不起作用,目前,贝鲁特三十万人流离失所,无数房屋急待修缮,然而却迟迟整不出一个正式的政府,实在是看得路人也着急。
《阿拉伯新闻》报道中的图片,这样的街道比比皆是
在那六万亲法派之外,大多数黎巴嫩人都看出来,法国扮演宗主国的角色是有心无力了,在半岛的一档《新闻的背后》谈话栏目中,贝鲁特国家研究和文献中心主任便直言不讳:“法兰西倡议已经失效,现在是时候说明白这一点了。”
法国不行,而由于真主党的抵抗,美国实际上也无法真正控制黎巴嫩。在我们看来,当西方霸权无法左右一个小国的时候,那正好这个小国可以独立自主了呀。但,不,被帝国论熏陶的精英们不这么想,他们被灌输的观念是,在一个小国那里,当原有的大国力量衰减的时候,会形成“权力真空”,然后就像中学物理课的实验那样,新的大国力量会被吸进来。——可是人类社会不是中学物理实验课啊,汗。
中国的外交官们已经熟悉了这套逻辑,中共中央国际联络部西亚北非司司长张建伟就申明:“我们不打算在黎巴嫩取代美国,我们也没有能力这样做,因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中国经济更加发达,它也不会寻求填补黎巴嫩的任何真空。”(据“黎巴嫩”一文)
然而,在中东,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的影响力在衰减,而中国的能量在增长,并且预测,中国很可能是最后的胜利者。
黎巴嫩有一份纯法文的大报《东方日报》,亲法、亲西方,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纳斯鲁拉与死胡同》,痛斥纳斯鲁拉“靠拢中国”的提议。然而,该报还发过一篇文章《中国,站在中东脚畔的巨人》,一起首就说:“目前在中东的较力当中,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亚洲巨人中国,本来应该比其他国家都更加关切中东的稳定,然而它却在这里缺席。相比美国和俄国,这个国家更加地依赖这一地区,毕竟其能源的一半都来于此。”照这意思,中国就该像美国和俄国那样,“傻小子睡凉炕”地跑去中东折腾。
《东方日报》官网《中国,站在中东脚畔的巨人》一文的标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