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得刘威举手之间断案完毕,行人轰然叫好!多赞其不愧神童之名。以致后来有诗赞曰:
汉室将倾天地浑,恶人贼子辨分明。曹冲七岁始称象,太祖八岁便拿人。
此事之后,不过几月,刘威就算的上是声名突起。不仅闻名于幽、青、兖三地,据传:鹿门山,颍川书院的大儒都知道了这个小神童。想要收其为关门弟子,但都被刘虞以年幼为名推辞。
当然,刘虞见他小小年纪,不仅聪慧无双,智计奇出。更善恶分明,明察秋毫,也是欣慰无比,狠狠的夸赞了刘威一番。
而在同为东郡的武阳县,一位年不及弱冠的少年听得同郡出了个八岁能断奇案的神童,对着正在煮酒的另一位青年文士说道:“君观此子若何?”
那文士道:“怎么,公台老弟欲要和八岁童子比试一二?岂不是以长欺幼?”
那少年道:“白宁兄哪里话,不过好奇而已,好奇而已!”
...........
不过十几日,魏攸领着一大汉而归。想必那大汉就是徐和。只见他孔武有力,身背一柄三十斤重的飞翎大刀,面相坚毅,卖相倒是不错。因此,刘虞也十分欣喜,便给他派了个名义上的百夫长之职。从此,刘威便开始了自己的练武生涯。
每日下午,刘威便和那二十个孩子聚到校场。徐和虽然在三国中武艺不算突出,但在这些孩子眼中,还是厉害无比。他那肉掌一挥,即可开砖碎石。几下腾挪,即可翻墙越院。
他看着这在烈日之下汗流浃背的小子们,丝毫没有怜惜之意。忽见一个孩子腿部一颤,他当即呵斥道:“你,不过片刻就马步不稳,找打!”
那孩子见他凶神一般,又觉得突然有了浑身劲力,这一蹲腿,一伸臂间,忽然便有了些样子。
不过,令徐和吃惊的是,这些孩子中,刘威是练习得最好的。徐和见他每日在骄阳之下,一连曝晒几小时,也没有丝毫怨言,不由得对其刮目相看。
他本是一贫苦农子,能有今日的一身本领,全靠毅力二字。现见得刘威乃县爷公子,却丝毫没有那些公子习气。不仅尊师重教,丝毫必争,还意志非凡。他在刘威身上好似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一般。由此,他也是倾囊相授。
这一日,徐和见他们将这最基本的马步站桩,出拳踢腿已练得像模像样。便喝道:“今日,我便传你们真正的功夫!这套武艺名曰打桩拳,乃是我祖传之宝。日后尔等成就如何,全凭自己所下功夫多少!”
他看着这些孩子欣喜的眼神,又道:“今日起,刘公子便是你们的教习。平日里有何难处,均可请教刘教习!你们可明白?”
那些孩子看着傲立于前的刘威,都敬佩不已。不仅仅是刘威的父亲给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刘威和他们一起学习,却是他们中最强之人!自古以来,强者都会受人尊崇。
听得徐和如此言语,那些孩子自然回道:“谨遵师令。”
徐和笑着看着有些苦恼的刘威,走到他身边说道:“兴明,你却要好好用心,不可负了为师期望。待日后,你在武艺上的成就定会远超我这庄稼汉!”
刘威答道:“师尊过谦了,威儿明白。”
这打桩拳,是徐和祖传之拳。虽不说有多少厉害之处,用来强身健体,倒是有余。这套拳法主要练的是腕力和腿劲。舞起来,就好似那赤膊大汉抡着大锤不断砸桩一般。而要想练好此拳,则是要下不动如山,上势如雷霆。也就普普通通的十余招拳势,徐和一套打下来,却是气势惊人。
练起真正的拳法,刘威终于感到了习武的难处。
古语有云:穷文富武。除了那些天赋异禀之辈,像张飞张三爷,本是屠夫出身,每日好酒好肉,养的是虎背熊腰,铁塔一般。由此,他舞起那疯矛之法,不仅持久绵长,且杀意惊人,才成一代名将。纵观三国之将,多为天赋异禀和名门之后,这气力不够,想要练就绝世武艺,却是妄想。
刘威照着样子打了一套拳法,只觉得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快要断掉一般,走路都觉得困难。和刘威有想同感觉的孩子不在少数,虽然他们亦是痛苦不堪,可只要抬头望望那还在练习的刘威,也只得咬牙坚持。
徐和仔细看着刘威的一招一式,十分满意。他心道:威儿,切莫小看这庄稼汉的把式,要不是我自幼家贫,不能练得这拳法的最高境界,不然,做一校尉,却是绰绰有余。他再看了看那些孩子,对着其中有些,则是暗自摇头;对着有些则是暗自赞赏。
“咦?”忽然,徐和发出一声惊咦,他猛喝一声:“汝安敢偷懒耶?滚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