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拉托维尼亚的杜姆博士(四)
张泰瑞一行人来到了拉托维尼亚首都杜姆施塔特的国际机场,“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派出了自己的手下,也是他的养子,克里斯多夫·维纳德。
克里斯多夫·维纳德作为“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的养子,是与“毁灭博士”有很大渊源的。
那是在“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企图挫败一场福尔图诺夫王朝复辟帝制的阴谋之中的事情了。
“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在回到了他的拉托维尼亚王国的老家,在当时的拉托维尼亚复辟统治者佐尔巴·福尔图诺夫的控制下的一个机器人,因违反宵禁规定而杀害了一个支持“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的单亲母亲,“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认为这个女人应该受到他的保护,所以“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为了报复佐尔巴·福尔图诺夫,而摧毁了这个机器人。在他夺回了拉托维尼亚王国的王位之后,“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把那个单亲母亲留下的孤儿,克里斯多夫·维纳德,寻找到了,并且加以照顾,还把他养在皇宫里。由于克里斯多夫·维纳德非常的聪明,而且对他非常的忠心,所以“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变得非常喜欢克里斯多夫·维纳德,并把他收为了养子,而且允许他加上自己的姓氏冯·杜姆,所以有时候人们也称这位养子为克里斯多夫·冯·杜姆。在这位养子长大成人之后,他被“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委以重任,所以这次接待张泰瑞的任务就落在了克里斯多夫·维纳德的身上。
张泰瑞带着“底片先生”马丁·李和“上气”郑商奇两个人从飞机的旋梯上徐徐的走下来,首先迎上前来的是“黑蝠鲼”大卫和“小绿魔”哈利·奥斯本。
“黑蝠鲼”大卫非常高兴的对张泰瑞说道:
“泰瑞老大,太好了,您终于来到了杜姆施塔特了,我们这里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希望能见一见您的真容。”
“小绿魔”哈利·奥斯本也非常高兴的说道:
“泰瑞老大,我们在这里的工作进展的非常的顺利,拉托维尼亚的统治者,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在张泰瑞的两位心腹说完这话之后,“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的养子克里斯多夫·维纳德也走到了张泰瑞的面前,伸出手来对张泰瑞说道:
“张先生,您好,我是克里斯多夫·维纳德·冯·杜姆,您可以叫我克里斯多夫,我代表我的父亲,拉托维尼亚的国王,维克多·冯·杜姆博士,热烈的欢迎您来到杜姆施塔特。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迎宾车队,您将受到整个拉托维尼亚王国最热烈的欢迎。”
张泰瑞与克里斯多夫·维纳德握了握手之后,跟着他走上了红地毯。他发现在红地毯两旁有一只穿着整齐的军乐队,正在为他们演奏拉托维尼亚的国歌《“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之歌》。
克里斯多夫·维纳德洋洋得意的走在前面,欣赏着乐队雄赳赳气昂昂的奏乐,在这位“毁灭博士”的养子的耳朵中,这支为他的养父歌功颂德的国歌,是他听过的最美妙的音乐了。
不过这支所谓的国歌,在张泰瑞的耳朵里感觉似乎在哪里听过似的,张泰瑞搜寻了自己脑中关于歌曲的记忆,终于发现这首国歌的旋律是与第三帝国的流行军歌《霍斯特·威塞尔之歌》颇为的相似。
张泰瑞发现这点之后心想:难道“毁灭博士”维克多·冯·杜姆与第三帝国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吗?难道他崇拜元首希特勒?那么他与“红骷髅”约翰·施密特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时候张泰瑞试探性的问道:
“那个,克里斯多夫,你们的这个国歌的曲调我觉得非常的熟悉,好像和《霍斯特·威塞尔之歌》的旋律非常的相似呀?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渊源吗?”
克里斯多夫·维纳德这时候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张先生,只不过因为这首歌曲的旋律我们觉得非常的好,所以就拿来用了而已。虽然这首歌曲的旋律在德国和奥地利都被宣布为非法的,但是我的父亲还是非常喜欢这首歌的旋律,所以才用它作为我们国歌的旋律。”
张泰瑞这时候进一步的问道:
“维克多·冯·杜姆国王是不是对于第三帝国有某种难忘的情怀呀?我感觉挺奇怪的,他也不是九头蛇组织的成员,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歌曲呢?”
克里斯多夫·维纳德回答道:
“哈哈,其实我的父亲一直觉得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能够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创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政党,并且使德国走向了富强。不过我父亲说,阿道夫·希特勒最大的败笔就是对整个世界和整个欧洲发动的战争,如果他能够守住自己的底线,不发动战争的话,也许现在德国会比美国还要强大。”
张泰瑞莞尔一笑,并没有说话,也并没有点头表示同意,他只是在这只让人感觉到非常奇怪的乐曲之中跟随着前面带路的克里斯多夫·维纳德继续走着。
走过乐队之后是三军仪仗队,这些穿着着中世纪欧洲盔甲的仪仗队队员,在那首古怪的进行曲的伴奏之下对张泰瑞一伙行注目礼,这些浑身顶盔贯甲的封建骑士们,手里面都举着仪仗用的双刃剑,当张泰瑞从他们跟前经过的时候,这些家伙全都把双刃剑举在了自己的右肩膀的地方,向张泰瑞举剑致意。
张泰瑞被他们整齐划一的举剑动作,给吓了一跳,但还是故作镇定,强装无事的继续往前走。但是他的内心里已经有一万头草泥马跑过了,他心想这哪是热烈欢迎啊,这纯粹是给我一个热烈的惊吓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