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加班,这一章算是补上个星期天的,今天的晚上码出,明天一起发。)
刘长听了张辽对高顺的评价,心中不禁想起了一个人,关羽!
这两个人真的非常像,为人清白这一点自不必多说,就爱兵如子来说,这两个人就很像,关羽比较讨厌士族之人,而且是打心眼里瞧不起,根本就不愿意和士族之人为伍,所以有人说关羽那是太傲了,目中无人,瞧不起天下英雄,其实还有另一部分原因在里面,那就是关羽厌恶士族之人,别人不说就说自己吧。
自己论身份其实也不算是士族,可那也是世代为王的皇亲,关羽就很少拿正眼瞧自己,大概与自己是结拜兄弟,可能是自己为刘备一战定乾坤出谋划策,也可能是碍于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更可能是看出自己也算是个忠义之人,这才倾心而交,郭嘉算是个寒士吧,关羽就几乎不跟郭嘉啰嗦一句话,可是关羽恰恰对那些出生低微的小兵小卒非常之好,用爱兵如子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相比之下,张飞就要好得多,张飞打心眼里并不讨厌任何人,他只敬佩人,但凡只要是有他认为有真本事的人,他都敬佩,对士族之人那也是颇为客气,自己也喜好练字作画,附庸风雅,只不过演义里将张飞塑造成了一个粗鲁性躁的莽汉,深入人心已久了而已。
再说忠心,大家就更加的了解关羽了,历史上关羽为了两位嫂嫂不受乱兵侮辱,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而却惦记着生死都不知的大哥,在得知刘备的消息之后,更是挂印而去,过五关斩六将,一时间成为千古美谈。
这里又有一个小插曲,大家只记住了关羽的忠,却忘掉了曹操的情义,曹操这个人做过的错事自然那是数不胜数,但他对关羽那可真的是有天高地厚的情义,虽然有极大的拉拢之心在里面,但不可否认,在得知关羽离去之后,曹操表现得那是可圈可点,自己的守关大将被斩了五六个,他眉头都不皱一下,直接将错归在自己头上,放关羽安然离去,做到这一点可就不容易了,为了一个敌将,得罪了自己的将领,换做其他任何一个诸侯的话,关羽早就没命了。
提到曹操就不能不说下高顺,高顺历史上也曾被曹操俘虏过,可是高顺直接来个不闻不答、闭目等死,就在曹操下令斩杀自己的时候,高顺也都没有说过一句话,直接对大名鼎鼎的曹操是不屑一顾,可见这个高顺到底是多么的忠心,而且是忠心得近似于迂腐。
曹操能容得下一个关羽,就为什么容不下高顺?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从当时的情势上来看,那时的曹操已经是攻占了徐州,独霸整个中原之地,可谓是兵锋正劲、名声大振,但是曹操有相当大的隐患,那便是北方的袁绍,相比袁绍,曹操还是很弱的,曹操必须将所有的精力放到如何对付袁绍之上,相比之下,他就不愿为了一个高顺而浪费什么时间和精力,毕竟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无所谓。
这跟自己现在的形势又大不相同,张辽已然明言,得到高顺的归降,很有可能是兵不血刃的就可以拿下郿坞,那这个高顺自己就万万杀不得。
听闻那郿坞是董卓的老巢,征调了民夫二十余万耗时三个月建成,完全仿制长安皇城而建,号称是万岁坞,城高七丈、池宽六丈、易守难攻,城中囤积的粮草那是足够守军食用二十年之久,实在是天下第一堡垒,郿坞建成之后,董卓自己可就说了,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可见董卓对郿坞守备那可是有相当的信心的。
自己真要强攻,凭借手上这十万的精锐还真不一定能攻下,必须引诱那董贼出城,可李儒是个精明之人,他必定是建议董卓坚守不战,这战争拖得越久可是对自己越是不利,至于自己带来的那百余台投石机,吓唬吓唬人可以,在大军攻城之前起一个震慑作用,真指望用投石机来砸破一座坚城,那显然是不可能的,那需要多么巨大的石块才能办到,等自己真建几台能抛掷巨石的投石机出来,都不知到了猴年马月了。
所以,高顺绝对杀不得,而且必须要收在麾下,若是得不到高顺,那自己只能是强攻长安,再攻郿坞,如此一来,这皇帝在对方手上,可为人质,曹操在后,对徐州那是垂涎三尺,自己打得只能是畏首畏尾,能不能赢下这场战争还真不好说,但是得到高顺就不一样了,若是能招降旧部在城内造乱,自己趁势攻城可一战定乾坤,再拿着董卓的人头反攻长安,打都不用打,李傕就可能开城投降了。
刘长在一边分析着当前的形势,以及苦思如何招降高顺,将众人都撂在了一边,郭嘉在一边出言提醒,“主公,主公。”
刘长惊醒过来,“哦,呵呵,我在想如何招降那高顺,不知文远将军可有什么良策?”
张辽苦笑一番,摇头道,“主公,高顺将军性格颇为孤僻,不喜与人言语,在下与之还真没什么交情可言,若是被他得知我已然投降,恐怕,他会更加的瞧不起我,到时候怕是会起反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