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机械,其神经不可能一直都绷地紧紧的。为了缓解士兵们的心理压力,殷商决定在恰卜恰修整两天。与此同时,自己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空闲,为接下来的物资基地选个好地方。
真要说起来,这玩意和后世搞房地产没什么两样。既然是投资,那就有必要考虑将来的收益。总不能象威震天那样,随便找个山头建个城堡就完事。
一个不到万人的小镇,突然间涌进近千兵勇,这不亚于将一块巨石抛入池塘。恰卜恰的气氛骤紧张起来,“难不成这世道真地又要乱了?”
此前,从北方络绎而来的难民已经告诉恰卜恰人,山北的局势正在恶化。为此,贵德厅的老爷们一再提高警戒等级,从最初调动兵勇上街巡逻,到后来组织大批民壮修葺城墙,时刻警惕可能漫延来的危险。
对恰卜恰官府实施的这一系列保境安民措施,殷商非常满意。乱民小民,命不如狗。如果想活下去,首先就要自救,然后才能指望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抵达的朝廷大军。那帮绿教徒可不是什么善茬,一旦冲进城堡,根本就没有这些异教徒的活路,绝对会是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
当殷商抵达恰卜恰时,地方官吏长出了一口气。他们以为朝廷大军已至,终于不必担心那些绿教徒前来收割自己的脑袋,恰卜恰终于安全了。毕竟殷商身穿黄马褂,手持懿旨,当然是代表了朝廷的平叛决心。至于实力,那更不用担心,殷商的手下绝对是威武雄壮之师,比那些湘军甘军还要来得壮观。
不得扰民,这是殷商二十六条军规中的一条。因此,当护卫队员们进驻官府提供的营地之后,他们都忙于打整个人卫生,用餐,睡觉,鲜有人员外出。就是殷商本人,亦拒绝了贵德厅的宴请,老老实实地补觉。说到底,殷商不过是个凡人,需要吃饭、穿衣、睡觉。
茶馆一向信息的集散地,时间上并不比客栈慢多少。殷商带着汪心玥直入恰卜恰最大的馨香茶馆,试图通过这里收集一些有用的情报。只是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一众竟然成了今天的主题。
“据李道员家刘师爷所言,此次领兵平叛的殷大人可不是凡人。他是太后老佛爷的心腹手下,亲点的钦差大人。看到那黄马褂没有,听说也是太后亲自赏赐的。”
“啊,没想到殷商大人的背景如此强大,竟然是太后老佛爷的人。”尼玛,你全家都是太后的人。
“这消息绝对没错。这殷钦差绝对是忠勇之人,听说这他原本是在嘉峪关一带奉旨行事,闻听河湟骚乱,勃然大怒,当场摔了杯子。随后他召集了一批勇武之人,经安西、敦煌入柴达木,人不离鞍奔袭数千里,只用半个来月就赶到了咱们恰卜恰。”
这话说地就象真地一样,难道有人一直监视自己的行踪?
“毛掌握,你说地都是真的?”众人大为吃惊。
“那是当然。想我们毛记商行遍布陕甘新藏,没有一点绝活怎么可能。明告诉你们,我们一直是用飞鸽传递消息。要不然,我们商行怎么能及时把握各地的商情,并组织货源。”
靠,怪不得都说高手在民间,看来这毛记的领头人绝对不是平凡之辈。殷商立起招揽之心。不过,这个念头也就冒了一下,随即被殷商镇压了。对方的生意既然能够做到这种规模,想来是有其强大的背景。招揽他们?还不知道谁招揽谁呢。
“如果咱们大清的将领都能够做到钦差大人这样,忠于朝廷,勇于赴难,何愁四海不靖。可惜甲午战败,撮尔小邦如跳梁小丑,肆意欺凌大清,真是国人的悲哀啊。”
“毛掌柜,听说李鸿章大人正在和日本人谈判,不知现在有了结果没有?”
毛掌柜“啪”地一顿茶杯,“别和提那个卖国贼!日本人咋就没把他杀死呢。”
今天是四月二十四号,距离《马头条约》签订的日期已经过了一个礼拜。想来有关消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开了。即便是远在西北,处于战火之中的西宁府,亦有人得知这个耻辱。
“丧权失地,丧权失地,李合肥是丢尽了我们大清的脸面。赔款两万万两银子是小事,朝鲜、辽东、澎湖这些祖宗之地都被割让给小鬼子。关键是鬼子兵已经钻进了咱们家里,随时都可以再次抢劫一番。”
群情激昂,什么是群情激昂,这下殷商终于体会到了。各种谩骂声,敲击声,破碎声交相辉映,茶馆内一片狼藉。“堂堂大清,真要被那些奸佞小人弄得国将不国,濒临灭亡的边缘了?”
1895年以前皇帝、官僚、士绅大多数生活在传统的思想世界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也都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丧权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但随着烽烟的暂平息,朝野上下在受过一阵惊恐和发生一番吵嚷之后,很快就又恢复老样子。依旧是文恬武嬉,歌舞升平。严重的内忧外患,不但未能使这个昏睡的,陷于麻木状态的帝国的大多数统治者们惊醒、振作。他们在自欺欺人的“自强中兴”和所谓“中外和好”的梦幻中自我陶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