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样的家族豪门,在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之后,内部总有或多或少的毛病,更何况宋家这样已经延续了数百年的修真世家呢。
秉承修真界以力量为尊的铁律,在宋家这样以血缘为纽带的地方豪族里,也有十分冷血残酷的一面。几百年来,宋家的内房、外房、偏房、外门的组成从来都不是固定,或许今日是内房之一,明日却被立刻扫地出门,成为了仅有“宋”姓的偏房。家族内的排位,仅仅取决于该房的势力强弱而已。
说句不好听的话,以四房凋零的人口,若不是宋景峰是筑基中期的高手,在阔云山地区有着赫赫之名,怕是在偏房三百家里都要敬陪末席。以一人之力就能支撑起一片天,这就是修真界的常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问很幸运,他出生的起点很高,再加上天资聪颖,所以在同辈子弟中博得了“四少爷”的尊称。而那些出生在偏房三百家,甚至外门的宋家子弟就悲惨多了,他们就算有再高的资质,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受限于家族种种势力的排挤,甚至被下黑手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百余年前,震惊宋家一时的“青酒案”,那几个经脉寸断,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宋家弟子,不就是因为出生外门而最后郁郁而终么?
宋文林的出生并不好,父亲是二房之主宋义富的亲弟弟,一个只有炼气第三层修为的废柴,在死后连进入祠堂的机会都没有。母亲是一个普通人,下人出生,容貌极其美丽,被父亲看中后,强取豪夺收入房内。宋文林一出生便遭受到来自二房的排挤,在童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几次病危都无人医治,在鬼门关走了好几遭,靠着母亲和几个心地善良的表兄弟的接济,这才病怏怏地活到了10岁。
根据宋家的规定,凡是宋姓子弟,到10岁之后都要开始修习仙道。无论家族内子弟对宋家如何诟病,关于这条规定,却是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数挣扎在底层的宋家子弟也寄希望于此。
在一年后,宋文林11岁的那年,在一次家族内小比试上,默默无闻的宋文林意外的闯进了前十六名,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那时候宋文林才炼气第一层,就战斗力而言,可以说只比普通成年人强一点点而已。
但就是这样的萝卜头一样的小个子,凭着一股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的狠劲,无边无际的杀意和不要命的打法,竟然让比他高一个修为的正六房子弟心惊胆寒,纷纷避让不已,到最后十六强的比试中,他的对手竟然惊慌失措下跌下演武台,成为了家族笑柄。一场场闹剧一样,却血腥无比的比试,成就了宋文林的杀名,也让他成为了当时最大的黑马。
即便十六强以后面对的是炼气第三层的对手,宋文林冷漠的眼神也不曾有任何动摇,单手一把青蓝色的长剑,视对手于无物。
十六强过了,但是在八强比试中,早已积累着一身伤势的宋文林被打的满场吐血。即使母亲在场下哭喊着让他放弃,宋文林也紧咬牙关,决不放弃,说出了一句让宋铁雄也为之动容的话:“如果死可以换来命运的改变,那死又何妨。”
这是一个才十一岁的少年说出的话,其中到底包含了多少愤怒和绝望,没人清楚。
宋文林是抬下演武台的,骤然出现在场中的族长侍卫只用了轻轻地一击就将他彻底击晕。
他的这番话在宋家内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普通的宋家人关注的是宋文林的这句话中,他要以死改变谁的命运。而正六房的那些筑基期高手,却更多的是关注家族内日益严重的门阀化。
长期以来,偏房和外门的宋家子弟受到打压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些歧视并不会因为他们修为的增长而改变多少。从两百年前的大战的废墟上重新凝聚力量的宋家,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演变,早就丧失了最初的精诚团结的凝聚力,门阀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那些出生偏房和外门的子弟就像寒门书生,要改变一己的地位,太难了。
宋铁雄不是不想改变这个现状,几十年前他提出的将同一代宋家子弟按照修为精进程度给予一定待遇的措施如今却演变成一个个“少爷”的尊称,这些称呼几乎毫不例外地落在了正六房的子弟中。五年一代子弟,偏房和外门的子弟中就没有和宋问一样的天资的人了么?不是,有的,但正六房宁愿名额空着,也不愿意将这些“少爷”的尊称流落在外。
风气便是如此,即使宋铁雄贵为族长,也无法改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