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这番言论大家俱都能懂,只是如今繁荣昌盛,研习学问之时已经略有侧偏,美好之中哪来那么多黑暗,那么多正义让人抒发?至于爱国之心虽然人人皆有,但在一片繁荣景象之中,假象已经迷惑了人的双眸,如何能够时刻记挂于心?
张远心中愤恨,没想到会被他如此奚落,但自己心中的伤痛他又如何能够了解,谁都会说,但是不是谁都可以表现出来的!稳住情绪之后,表现出一副虚心受教的模样,恭敬地拱手道:“公子大才,小生受教了,还请公子一定要赐予佳作,供我等瞻仰才好!”
没想到他还成了滚刀肉,王学良心中不屑,你既然如此想丢人显眼,如果不成全你的话实在太对不起你的一番盛情了!于是走到张达跟前,正声道:“俊逸,你随我前来。”
张达很感激王学良的援手之情,只是这种事情不是强出头能够解决的,对王学良他也有一定了解,心中真真没有多少信心,只是不及思虑,他已经被王学良拽着走向高台,事已至此,多想无意,只能顺其自然。
此番变故,使得群情激奋,目光纷纷紧锁于高台之上,心底迸发着无限的遐想与期待…..
四名大儒德高望重,王学良自然不敢怠慢,学着张远一样恭敬地向他们行了一礼,而后向张达言辞凿凿道:“你且好生记录!”
张达与王学良对视一眼,从他斐然的自信中也找到了主心,于是不在犹豫,迅速研墨执笔,满心期待着…..
王学良心有所念,相思苦愁,悲怆地感叹了一声,大声吟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爸妈,咱一家虽不在同一个时代,但同享着一轮明月,你们可知道,儿子一直都掂念着你们,你们在故乡都还好吗?
静,连呼吸声都显得沉重,王学良的相思之情也愈发浓重,引用此作一为兄弟解困,二为寄托相思,到了此处已然了无生趣,也不理会众人的各种表情,只是冷冷地瞅了张远一眼,拂袖而去!
王学良沉重的脚步,一点一滴敲击着众人心斐,名儒之中一年逾古稀之人更是老泪纵横,起身急呼,“公子,且慢。”
王学良默然转身,眼眸中含着一丝迷雾,四目相对,也不言语,又听那人激动道:“公子可否为此作题名一并留下名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乃亡故‘东坡居士’所作,在下名讳不足道也!”此等佳作影响之大,王学良心知肚明,断然不敢冒名顶替,言尽于此,至于他们怎么想是他们的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词,好词啊!”
“东坡居士,此等隐士高人何时成了他的故友?”楼中识得王学良的人也有少许,名人无隐私,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实在无法相信这等大贤竟然与他相识,而且还让见识此等佳作,难道不知道他的为人?如今这燕京闹腾得沸沸扬扬,行为有辱斯文、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当以他为首啊!
“此子虽引亡故之作,但识得此等大贤又岂是泛泛之辈,更何况他见解独到,又虚怀若谷,如若家世清白,确实可为崇贤馆提携之选!”场中颇有文学底蕴的儒士名人心中也是莫名激动。
“能有幸听闻大贤佳作,实乃三生有幸,这位仁兄如何有幸识之?定要与之结交,好生打探一番才是!”众学子对东坡居士推崇万分,同时对王学良此番低调言论更是敬佩不已。
张达的心情更是无以复加,王学良的徒然转变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不想感叹那位大贤之能,只是暗叹自己为何此刻才真正的识得如此良友。
张远不知道是为自己感到悲哀还是庆幸,学问能给人信心,让人发自内心的向往、渴求,此等佳作的问世竟让自己如此始料未及,仇恨可以蒙蔽双眼但却不能玷污心灵,他不得正视此作给他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必须承受这一次无情的打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