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统天下,秦承周疆。
秦亡之后,诸侯纷争,大隋从东隅一小国崛起,争霸天下,占据昔日大秦帝国半壁江山,建立了无可匹敌的大隋王朝。
大隋建都洛京,至于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呢?里面是有说法的。
大隋元帝叫名字里带个洛字,而且大隋那支号称天下第一铁骑的军队就叫洛图铁骑,故取了个洛都的名字。
据说这个名字是当时还只有七岁,身份还是太子的文帝在与元帝一番戏谈中确定的。
文帝即位,建号天庆,是年为天庆元年。
至元帝以来,大隋庙堂上文武势均力敌,各占一边的庙堂。
四位国柱文武各两位。
庙堂上历来都是要分党派。
大隋庙堂并非真的是所谓的文武对峙,而是分了三党。
历来富庶的江南府的南党,旧时大隋尚未发迹前的庙堂官员组成的旧党,还有构成人员最繁杂的东党。
除了三党之外还有一个群体,那是书院读书人。
世间读书人是分两种的。
一是十年寒窗苦读,赶赴科举,谋求功名的庙堂读书人。
二是在书院求学的读书人。两种读书人大都是会去庙堂施展一番才能的。
不过前者求功名利禄,后者只为修心之余谋百姓安生。
后者只问内政,不理战事。
这世间有一句话,庙堂之上无大儒。
这意思呢,很简单,就是庙堂之上没有一个大儒。
何故?
第一种读书人是成不了大儒的,而能够成大儒的书院读书人是不会在成为大儒后继续当官的。
用书院读书人的话来说,书院读书人是儒生,庙堂读书人读书为名,儒生读书为民。庙堂之上权谋太重,反而限制了儒生为民。
所以又有了一句有些大逆不道的戏言,明君当朝得大儒。
按这句话说,那不得无大儒辅佐的君王就是昏君了。
所以说,这句话有些大逆不道。不过,不得不说君王历来的一个理想就是有一个大儒居庙堂之上。
文帝时四大国柱是同元帝时四大国柱上一样的。
一是替南党撑腰,有“钱国柱”之称的孙仲琥,二是旧党的党首,被称为“老不死国柱”的叶笃苦,还有就是东党的执牛耳者方务方国柱,最后一个国柱是不在三党之内的杨河杨国柱。
这位杨国柱也是元帝的胞弟,被封为东吴王,封疆东吴,平时是居于东吴,不在庙堂上的。
此时正值早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龙椅上有一个年幼的小孩,穿着量身打造的礼制龙袍。
他就是文帝,年方九岁。
元帝为大隋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留下一对儿女,一是如今的文帝,二是隋玉公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