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康熙皇帝在位时间过长,致使他儿子们对皇帝位置虎视眈眈,勾心斗角,互相仇视,表面风平浪静,内里却波诡云谲。
康熙二儿子,废太子胤礽为康熙第一任皇后,索尼孙女赫里舍所生。本来,他是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者,由于康熙皇帝身体过好,不甘心交出手中权力,使胤礽心理产生变化。赫里舍产子时,恰逢吴三桂叛乱,皇后因受到惊吓,难产而死。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感情深厚。所以,在胤礽两岁时,康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效法汉人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这个胤礽就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然而,前朝皇太子是不可干涉政权的,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平庸,皇帝则害怕被夺权,于是二人矛盾日益激化。朝中大臣也逐渐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其他阿哥们也不甘心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于是就开始了历史上罕见的“九子夺嫡”事件。因康熙从小宠溺,皇太子养成了暴戾的性格,飞扬跋扈,奢侈骄横,所以被废了两回。
曹雪芹的家族也被迫参与其中,可惜站错了队,因此,在他近77万字的书稿里,不可能不体现这些政权纷争。当然,由于惨烈的文字狱,这些文字只能隐藏在茫茫字海中,等待挖掘。
黛玉初入贾府,出现了一位东安郡王-穆莳。因为这位“东安郡王”此后再没露面,所以他一定是“坏了事儿”的王爷,即九子夺嫡中的一员。有人非要牵强附会,把他与胤礽联系在一起,没错,他确实与胤礽有关,却是他的弟弟而不是他本人。秦可卿去世时,出现了一位“义忠亲王老千岁”,这才是废太子胤礽,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为惠妃纳兰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早年得宠,康熙平定葛尔丹时立下赫赫战功,但本人却有些愚蠢。他迷信喇嘛,为了当皇帝,竟想用魇镇方法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康熙首废太子时,命他守卫,他上窜下跳,甚至说出要替父杀子的话,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让康熙极为寒心。最后被他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事情,被囚禁。魇镇事情,最后也被写进了《红楼梦》中-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既然穆莳不是胤礽,那一定就是三阿哥胤祉;因为胤祉与太子胤礽素来关系亲密。他是个倒霉蛋,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被降为贝勒;后来粘废太子的光,才被封为和硕诚亲王。他虽主动退出竞争,却又因废太子“粘光”,被夺了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景山位于BJDC区,再加上“永安”二字,所以便有了“东安郡王”的称谓。因此,“穆莳”是暗喻三阿哥胤祉无疑。
后来,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都附庸八阿哥,与八阿哥一起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胤禩是八爷党的领袖,正是雍正的眼中盯、肉中刺。
对曹雪芹来说,他的家族破败显然不仅仅是作恶,即贪赃枉法。因为即使亏空了银子,也不至于家破人亡,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站错了队。曹家在这场权力游戏中显然下错了赌注,而且一错再错,还替罪犯窝藏财产后代,导致引火烧身,最后被查抄。
这一点,作者在故事情节中有充分体现。对于秦可卿与妙玉的描写,明显感觉身份要超过普通王公贵族,而且是一家人,因为秦可卿的名字是兼美,又因“美”与“妙”之间存在并列关系,所以,妙玉就是兼美的姐姐兼妙。很明确,既然曹家藏匿了废太子的两个女儿,就绝不敢再藏八爷党的亲戚。但他们与三阿哥穆莳却素有往来,雍正曾亲口说:“二哥在东宫时广蓄奇巧珍贵之物,数倍于宫中之所有。”正符合书中之描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