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对天机门诸般术数,现在真的心服口服了,此次若非他们相助,自己根本到不了江东,何谈现在?
司马徽对赵彦和许褚说道:“你二人此番辛苦了,丑儿你并非我天机门人,今后是留在庄上,还是跟随文庸转战天下,你自己拿主意,不过赵彦,你师父特意叮嘱要留在庄上苦练术法,等他回庄,还有出山之日。”
赵彦点头领命,许褚一路之上和典韦众人相交莫逆,对杨林也甚是钦佩,于是单膝跪地抱拳道:“丑儿今后愿意拜在杨公子门下,等随左右效犬马之劳。”
杨林赶紧把许褚搀起,司马徽点点头道:“丑儿,你得其主,又得其时,亦是天命。我给你取字,仲康。三十虎骑你也一并带走吧。”
费氏二女这半年一直在庄中等候蔡元回返,此次自然随同众人返回洛阳完婚。行至典韦的老家,杨林本欲一同去给典韦报仇,但却被典韦拦住,道:“公子大事在身,我岂能因私废公,让那个混蛋多活几日吧。”
杨林和蔡元都是暗暗点头,典韦确实做大事的人。
一路无话,漫天大雪,深寒隆冬之际,杨林众人终于回到洛阳杨府家中,见到杨赐和老夫人俱是满头白发站在风雪之中,杨林再也止不住自己的眼泪,飞身下马,扑倒二老身前,倒头便拜。蔡、杨二女都是泪眼婆娑,此番南下恍如隔世一般。老夫人拉过杨倩询问他的伤势,杨彪则和蔡邕携手而行,相谈甚欢,小杨修个子长高了很多,已经十一岁了,倒是和蔡念同龄,很快便玩到一起。马老也与蔡元父子团员,激动地双眼含泪。
久别家中,此番自是一团和气,杨林又体验到久违的幸福。蔡邕初返洛阳,并未有住处,索性先住在杨府。席间杨赐父子、蔡邕、杨林三兄弟团团围坐。
杨赐捻须打量兄弟三人,露出心慰之色,道:“文庸三人,此次南下,我虽不赞同,但看来也是收获不少。”
蔡邕接口道:“老大人,此番文庸等人皆是因我之故。”
杨赐晒道:“你莫要自揽罪责,我岂不知文庸的心思。”
话锋一转又道:“此次天子圣恩,敕封文庸步兵校尉,我杨家以前还没有出过武人,但当今天下已渐露纷乱之象,武人便是乱世的保证,所以此次是老夫的主意,文庸你可有何打算?”
杨林不禁佩服杨赐的眼光,谦虚道:“明日当去面见天子谢恩,之后再到北军大营。”
杨赐一点头:“不错,可知道宫中规矩?”
杨林摇头,当下杨彪便给他详细的介绍一遍,杨林头大如斗,繁文缛节一大堆。
蔡邕见杨林还在消化朝堂礼仪,换个话题问道:“如今洛阳局势如何?”
杨赐叹了口气,道:“黄巾虽然已经被皇甫嵩破了,但是西凉之地又起刀兵,此番叛军势大,兵锋直叩三辅之地,天子册封皇甫嵩为车骑将军,带领大军前往长安了,前翻大战北军五校受挫慎重,尚未恢复元气,所以才暂留洛阳招募兵源。”
顿了顿又道:“不过好事也有,自从文庸巧计破了党锢,如今天下的士人纷纷涌进洛阳,多有被太尉张温,司空袁逢等人征辟出仕,荀爽也从巴蜀回洛阳了。荀攸、荀彧还托我转告文庸,回洛阳之后去一趟荀家,慈明想见见他。”
蔡邕欣喜点头,又问道:“朝堂的局势呢?”
杨赐已经辞官,杨彪便接口道:“阉宦自从封侯之后权焰滔天,不巧何进又借黄巾之事狠狠地打击了一下阉宦,现在依然是何进处于优势,不过阉宦也借出战不利之名将卢植给罢了,卢植为求脱罪,只好花钱,我最近看到他,都觉得卢子干甚是颓废。而且最近阉宦又在故技重施,说皇甫嵩谨守长安,并不西进,我看天子又有换帅之意。”
杨林插口道:“皇甫嵩、卢植皆是朝廷最会打仗的人,若皇甫大人不西进,则必有道理,换个人去,若是轻敌冒进,没准便要损兵折将。”
众人心中都颇为认同杨林的话,但有很大的可能变成现实,而且均无力改变现实,显得默然无语。
蔡元问道:“此番西征会否让北军出发?”
杨赐思索片刻道:“此事有很大的可能,朝廷可用之兵已经全部用上了,若再要增兵,估计只有北军了。”
杨林不解道:“北军不是受挫甚重,人不满员吗?”
杨赐晒道:“你那步兵营此刻不已经满员了?天子下诏五营校尉若月内招不满员,就自己请辞。如此岂会不满员?”
杨林三人听得目瞪口呆,北军精锐,如此儿戏吗?
杨赐为众人解惑道:“你也不必多想,这些临时凑来的军士也未必就是乌合之众,那个校尉没有门阀背景,凑个几百精兵该是不难。”
蔡元问道:“长水营的胡骑如何增补?”
杨赐道:“此事也不难,皇甫嵩在冀州大破黄巾时就已经传书南匈奴王羌渠,让他征调一千匈奴铁骑南下。他儿子于夫罗已经都到洛阳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