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天机门主汉军之前的优势瞬间便冰消瓦解,荡然无存,仅仅是将战线推进到天水一带,这样一来,凉州形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随着耿鄙的凉州兵全军溃散,汉军又陷入到被动的局势。此刻整个凉州只有张温的部队了,而且现在兵力方面只有董卓一万七千余骑,步兵七千,周慎麾下的长安三辅一带郡国兵一万五千人,各地征调的人马五万,还有北军五营,总数不到十万人,当然还有已经被杨林新招的近万降卒,但这些人此时却不大适合和韩遂作战的。
总兵力上悬殊不大,但骑兵的数量差异却是致命的,汉军只有董卓的一万多骑兵,而韩遂则是整整的十万铁骑,这便足够震骇了。
更可怕的是汉军此刻孤军深入,天水距离长安已经是几百里之遥了,粮草补给便是最大的难题,补给线随时会被叛军骑兵突袭。
周慎和董卓都认为必须撤兵,找一险要之地驻守,再寻机破敌。
难得二人意见一致,张温二话不说便决定兵退至美阳附近,美阳道窄,是三辅的咽喉,扼守美阳,再不济也不会让西凉铁骑打到长安去。
九月中,美阳,汉军大营。
美阳大营是汉军这两年经常驻扎的老营了,随着整个西凉战势不断,三辅的百姓也多潜入长安城内,而美阳大营则是年年加固修缮,几年下来,这里俨然已经成了一座要塞,像上次韩遂偷袭大营,一是韩遂认为汉军麻痹,而是汉军故意假装麻痹,才能奏效,双方若是认真攻防,要打下美阳谈何容易,所以张温、周慎和董卓一致选择美阳来阻击韩遂的铁骑。
若是双方开战,三人都很清楚,以目前汉军的战力,只有防守一途,韩遂手下都是铁骑,依寨而守则要稳健得多。
去而复返的汉军,心情却完全不一样,之前是追敌而去,意气风发,此时却是被动防御,扼守要道。
杨林正在大营里训练新组建的降兵,不得不说,杨秋在历史上虽非那种大红大紫的人物,但是他对训练西凉铁骑的两样基本功,骑术和骑射,还是很扎实的,这些韩遂旧部虽然是汉羌混杂,但自从被杨秋招降之后,却相当安分,从不闹事,可见在这些人心中,杨秋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骑兵的训练基本还是杨秋在主持,许褚的虎骑也加入了进来充实下层的军官,管亥也喜欢上了骑兵,便在一旁跟着杨秋学。杨林虽然两次击败韩遂的西凉铁骑,但见识过杨秋训练骑兵冲锋之后,杨林才知道前两次赢得是多么的侥幸。按照正常的水平,骑兵的战力当在三名步兵以上,这还算是保守了,若是当日营中没有绊马索,在平原列阵时没有巨盾长枪以及方圆阵,让骑兵正面突击,估计一万步兵都不见得挡得住一千骑兵,便如董卓的骑兵突击韩遂的步兵一样,两万步兵只剩的五千人,而董卓的骑兵才损失了不到三千。
这还仅仅是西凉骑兵目前的轻骑装备而言,若按照杨林的想法去装备,恐怕……
还有五千步卒,杨林则交给了麴义,自从那晚大战之后,杨林便直接从周慎那里要来了麴义,麴义尽管射伤了枭狼,但在周慎那里仅仅只是小兵而已,所以杨林讨要时周慎根本就不在意,麴义便成为了这支步卒新军的统领,为了更快的让这些步卒归心,郎力、郎果两兄弟带着杨林的几十名亲卫也加入进来,做低层的伍长、什长。
这一万降兵都是临阵招降,编制暂时也未向朝廷申报,杨林只能任命军侯一级,所以先暂时任命麴义、杨秋为军侯,统领全军。
杨林正看着眼前的军阵训练津津有味,有兵士来报,被俘虏的沙奎伤势严重,此时又在吐血,估计有性命之忧。
杨林眉头一皱,虽然对这沙奎谈不上好感,但也不愿见死不救,自己医术有限,但也尽心救治,听得沙奎病危,连忙起身赶奔伤患营。
沙奎自从被许褚打伤之后,昏迷在乱军之中,被汉军捕获,杨林便和军医及时救治,但无奈大军一直在行进,也没有好的伤药,最重要的是没有好的医术,所以沙奎伤势一直没有好转,完全是凭借着强悍的体魄支持下来。
此时杨林看到沙奎的嘴角不断吐血,人依然是昏迷,军医也在一旁束手无策,杨林心中黯然,知道凭自己是救不会他了,微微摇了摇头。
就在这时,杨林忽然在余光中见到有几人走了进来,转头一看,最前面的正是久违的司马徽,在他身后有一位老者和一位中年,均都大袖飘飘,道骨仙风。
杨林一怔,瞬即大喜,没想到是司马徽,也不知那两位是谁,但见司马徽对这老者还侧着一点身子以示尊敬,更感惊讶。
故人相见总是非常热情,杨林连忙拉住司马徽说话,司马徽乐呵呵的道:“文庸,我来给你介绍,这位便是我的大师兄,也是我天机门的门主,费长房,另一位则是我的师侄华佗了。”
杨林大惊,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天机门主竟然到自己的军营里来了,连忙大礼参拜,毕竟天机门帮助自己甚多。
费长房伸手相搀,一脸微笑上下打量杨林道:“文庸,听你大名久矣,今日一见果然是人中龙凤。”
杨林自是谦逊一番,又让人去请蔡元,毕竟他是孙女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