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贾诩掌兵韩遂阴沉着脸,在大帐内居中而坐,帅案上放着王国的信笺,阴郁的眼神扫视营中众将,忽然发现似乎人越来越少了。
杨秋投降了,成宜也投降了,马玩烧死了,先锋阎行的位置也已经空缺三天了。
三天前的夜晚,阎行突然带着手下心腹十几骑,出营而去,谁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至今也没有回来过,直到今日收到王国的信笺,韩遂才知道,马腾汉阳大败,阎忠火速召回阎行,阎族彻底投向汉军了。
围点打援之计已经全面失败了,徐荣不仅没有被全歼,反而折了近万人马,而成宜所部至今也没有消息,但杨林的援军已经杀败了马腾,这便意味着成宜要么战死了,要么投敌了,而且以杨林的战力并未损耗来看,多半是投敌了。
阎忠投汉了,汉阳已经不可图,马腾将大军拉回陇西舔舐伤口,本来王国偷偷潜回汉阳便是欲图阎忠,现在计划失败了,只有星夜赶至安定主持安定大局,再图大事。
汉军的主力则和几日前完全不同了,以前都是阎行叫阵,汉军不出,现在则是孙坚天天在韩遂大营前骂阵,韩遂打了几次,双方各自死了几千士卒,后来阎行走后,营中无一人打得过孙坚,只得避战不出,士气低弱之极。
与此同时,杨林也在营中与众将商议下一步的战略。自从得到阎家鼎力相助,阎行被阎忠严厉训斥之后已经正式加入到杨林军中了,粮草问题也暂时得到了缓解,贾诩则是被杨林拉壮丁一般留在军中做随军参谋,阎忠本就希望贾诩出仕,这回更是毫无问题,反而心中宽慰。只是贾诩略微有些不乐意,其实贾诩的心态很明确,就是求存。
不要认为很容易,在乱世之中要求存是一门大学问。不出仕也许生活得清苦一些,但至少还能保住性命,但出仕后看不准人,站错了队,便是夷灭九族的大祸。
武威贾家虽然逐渐没落,但也有几百人的族人,耿鄙等人做西凉太守时,贾诩怕受征辟,情愿离家躲在阎忠这里,不敢回家,但今日却被杨林强行拉进营中,虽然杨林声名极佳,老师阎忠都举族相投,但贾诩还是小心翼翼,决定观察之后再说。
杨林眼下有三条路走,第一是回军美阳,但回军之后汉阳的局势并不乐观;第二是原地待命,驻守汉阳,但被韩遂、马腾两路人马夹击着,一旦被对方抓住战机,后果不堪设想;最后便只有进兵陇西,彻底将马腾军击溃。
贾诩建议引兵回师美阳,理由很简单,汉阳已经救了,没有进兵的命令,不回去干吗?
杨林却陷入了沉思,贾诩建议退兵没有错,自己手下除去阵亡和重伤的军士,加上补充进来的成宜所部,只有六千多人,马腾至少还有一万五千人,虽然兵退一百多里已到陇西地界,但陇西是马腾的老巢,没准又能纠集一堆的人马出来。
自己引兵冒进,胜了还好,若打了败仗后果就难料了,当初卢植、皇甫嵩等人丢官罢职的情景杨林一直记忆犹新。
但若退回美阳,自己又何苦来这一趟,汉阳必定再度丢失,而韩遂大军封锁道路也不可能再放汉军过来救援了。汉阳若丢,安定再不保,美阳还守得住吗?
蔡元众将平时对杨林的计策素来信服,但贾诩、杨秋、成宜、阎行等人跟随杨林的时日尚短,还是略显保守。最后,杨林沉声说道:“文和,如果我执意要打陇西,应该怎么打,如何进兵?”
“卑职鲁钝,尚未想到有何方法。”贾诩面露无奈之色摇头道,但双眼中一丝转瞬即逝的精芒却被杨林捕捉住了。
杨林也不追问,稍后便散去满营众将,独留贾诩。
营中只剩二人时,杨林只是看着贾诩,并不说话,贾诩垂手而立,也不说话,二人就这么一直耗了快小半个时辰,贾诩心里越来越发毛,最后终于憋不住了,道:“不知校尉大人……”
话还没说完,贾诩抬头看到杨林满脸杀气,双眼冒出凶光,不由得心里打了个突,话也说不下去了。
杨林见贾诩面露惊惧之色,知道火候也差不多了,别搞得太过了,又恢复淡然之色,道:“文和,现在可曾想出什么好计策了?”
贾诩知道杨林刚才必然看出自己故意隐瞒,讪讪的道:“却有一办法或可成功,但却要借助老师,故此有所隐瞒。”
杨林问道:“文和,你试言之。”
贾诩道:“若能向朝廷保奏老师为凉州刺史……”
杨林一拍大腿,赞道:“好计,好一招釜底抽薪。”
杨林知道马腾的手下全部都是大汉边军,之所以会叛乱全是因为凉州刺史耿鄙和从事程球在凉州横征暴敛,敲骨吸髓。若是任免阎忠为凉州刺史,以阎忠在西凉的威望,马腾的军士必然人心惶惶,怕是立时就有人倒戈。
但要说服朝廷任免阎忠为凉州刺史可并非一早一夕的事,也并非汉军这些前线将校能做主的,即便是太尉张温也要上奏天子求得旨意。
杨林行事果决,立即修书将此事报于张温,快马飞骑出营,如何决断就看张温了,又问贾诩道:“文和,此事还需等待些时日,现今我大军还能做些什么准备?”
贾诩阴测测的笑道:“劫掠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