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三日,杨振知道了崔有富案件的最终结果,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终于没有再顽抗,而是低下了高傲的头,全部招认了罪行,从他的供词中可以看出来这么多年,他勾结通县当地的富商,利用朝廷在土地税收政策上的漏洞,大肆敛财,出卖国家的土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他交代,短短五年时间,他就积累了近五万两白银的财富。一时之间,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这就是以前众口夸赞的清官楷模,读书人中的君子,原来一切都是伪装的,这下不仅内阁的几个大学士集体震怒,就连皇上和太后都被惊动了,一致要求对这些案犯处于极刑。到了这种地步,崔有富等人自然难逃一死,消息传出后,整个京城齐声欢呼,看来朝廷的面貌要焕然一新了。
大明王朝从建立之初就立下重典,官员贪污60两银子,一律押往府州县衙门左边的土地庙,设有“剥皮亭”,处剥皮实草之刑。剥皮时如果让被剥皮者早死了,又规定: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其他官吏,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又巧立名目,多徵赋税水脚钱、车脚钱、口食钱、库子钱、蒲篓钱、竹篓钱、神佛钱等。经过追查,六部的多数官员如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皆郭桓同党,一共三万馀人斩首示众,“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史称“郭桓案”。
有了这些先例,大明朝的老百姓对贪污腐败的行为深恶痛绝,那些贪官人人恨不得见而诛之,所以,崔有富的案子都是众口一辞的要严办,而对于立下大功的杨振自然就要大大嘉奖了。
在朝廷中,对于杨振的奖惩也是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要低调处理,毕竟杨振还算是个新人,如果一下子捧得过高,等于是过分捧杀他,另外的人则认为漠视不问,则又显得朝廷太过冷漠,以后恐怕没人肯替朝廷出力。当然这是处于朝廷下层之人的猜测,对大学士和皇帝的想法他们只能揣测而已。
当杨振接到朝廷圣旨的时候,他对升官已经没了那份盼望和惊喜,却对让他立刻进宫感到有些意外,难道万历皇帝要亲自对自己嘉许吗?又或者有其他要事?虽然心中满腹狐疑,加上激动,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而宣旨的则太监一个劲的催促,他也不敢怠慢,连忙换了衣服,跟着那太监就走。
杨振曾经去故宫参观游玩过,当然此一时,彼一时,此刻的心情却又是完全不同的,当他看着巍峨的宫殿、森严的守卫,以及一群群不时走过的太监和宫女,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大明王朝的心脏,而即将面见的就是这个王朝的主宰者—万历皇帝。当然,他和万历已经见过几次面了,不过那是在宫外,换了一个地方,心态自然也就不同了。
“不要东张西望!这里是皇宫,可不是宫外那么随便。”那引路的太监小声提醒道,他知道杨振是皇上要接见的人,虽然不清楚具体内容,但是万一此人是皇上跟前的红人,他可不敢得罪,如果换了别人早就大声呵斥,给脸色看了。
杨振此时心情不错,也就懒得和他去怄气,只是一笑而过。那太监见了说道:“杨大人,走快些吧,不要让皇上等久了。”
二人穿过几座宫殿,来到了一个小院前,杨振不禁打量了一下此处的环境,但见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殿之东设龙光门,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
杨振抬眼一看,正中匾上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昭仁殿”,他立刻想了起来,这里是明代皇帝读书的地方,万历要在这里召见自己,难道别有用意吗?
“快别看了,进去吧。”那太监又不耐烦的催促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