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卯时朝会。
众位臣自左掖门鱼贯而入皇宫。
在金水桥按照文武分为左右两班并且按照品级排列妥当。
御史负责维持秩序与记录众臣表现,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听候处罚。
片刻之后銮仪卫挥舞净鞭鸣鞭三响,众臣便排队前行到达奉天门丹墀前,在御道两边站好,静候皇帝上朝。
与众多影视作品不同,平时的小朝会都是露天举行。
此时正值隆冬天气寒冷,天启帝强忍风霜在众大汉将军和锦衣校尉的护卫下,到达奉天门。
天启帝本就体弱,年龄又小正是嗜睡之时浑浑噩噩中被请到了奉天门上廊内御座之上。
强打精神天启帝端坐于御座之上接受群臣行礼。
净鞭再次鸣鞭三响,左右文武两班本应齐头并进,但如今文官势大武官班子总是有意无意落后半步。
位置落定文武官员行一拜三叩之礼。
之后便是勋戚班北向东上居武官班前又稍微保持距离,行礼过后正式开始御门听政。
自洪武以来,朝会制度逐渐懈怠,勋戚与官员经常无故缺席。
到了弘治朝早朝更被人们戏称为“鸦朝”,众多勋戚官员尽皆缺席,导致晨钟响时御道无人,只惊起千余乌鸦。
尤其在正统朝之后内阁拿下了票拟之权,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
所有政务都需要内阁给出票拟意见,皇帝再在司礼监的协助下对票拟进行披红确认。
皇帝失去了乾纲独断之能,早朝便更加变为礼仪性质的活动。
皇帝只能例行公事的下发一些早已走完流程的圣旨。或者处理一些没有意义的奏疏,例如上报祥瑞拍马屁的。
天启帝本想将早朝改为三日或者五日一朝但大臣们却极力反对。
大臣纷纷将朝会与社稷兴亡联系起来,说出“皇上御朝则天下安,不御朝则天下危,早御朝则救天下之全,迟御朝则救得天下之半。若终不御,则天下终无救而已矣。”
天启帝在大义裹挟下只能听从大臣意见保持每天早朝。
这些大臣却拥有灵活道德底线,一个比一个能缺朝。
天启帝已经将近三四个月没有在朝会看到内阁重臣了,甚至连大朝会都有人缺席。
目光睥睨众臣,天启帝发现今日官员早朝人数激增,许久不见的内阁群臣尽皆登场。
信王朱常济也在勋戚班对他微微颔首。
事出反常必有妖今天必然有要事发生了。
首先由鸿胪寺官员例行的向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名单,随后是来自边关的奏报。
边关情况一如既往的不好,今年因着朝廷党争以袁应泰替换军中宿将熊廷弼。
致使沈阳大败辽东奴酋努尔哈赤大举南下连下沈阳、辽阳二城。
天启帝紧急征调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驻守山海关,经略辽东军务。调王化贞为辽东巡抚驻守广宁。两人虽经抚不合但王化贞多次出击打击了大金的嚣张气焰,将局面暂时稳定下来。
目前辽东局势正好大明处于进攻态势,大明大多数人对收复辽东都抱有期许。
简单汇报辽东军务之后,便到了早朝最重要的环节【奏事】。
官员自觉退后让首辅叶向高首先发言。
天启帝见久未早朝的叶向高亲身前来便知今日必有大事,内心略微好奇究竟是何种大事让“独相”叶向高亲自奏事。
叶向高整理衣物从御赐带暖炉的座椅上站起,端正身姿先跪地施礼。
天启帝依照旧日习惯允他免礼平身站立【奏事】。
叶向高才施施然站立张嘴奏事。
叶向高相貌堂堂美髯飘飘,一身朝服尽皆簇新,一站便自有气象。
更兼得官话标准声音洪亮,声传四方让周围几人都不由得精神一震。
连朱常济都不由得赞一声好一个矍铄老人。
“臣弹劾信王殿下横行不法,阻碍锦衣卫调查红丸大案,私藏人犯李可灼于信王府中。”
“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挥使刘侨带领兵士提审人犯李可灼,被信王狠施辣手杀戮过半。”
“臣请免信王爵位,交付有司惩处其罪。”
这个老货张口朱常济就知道憋不出好屁来,枉费朱常济刚才看到他相貌堂堂还对他稍有好感。
文官擅长颠倒黑白朱常早有心理准备,昨夜刘侨深夜提审李可灼明显是为了消灭证据,在这位首辅嘴中却变成了调查案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