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抿了一口茶,“这酒楼倒成了热闹之处,官员来,学子也来。”
“那还不是托了公子的洪福?”刘瑾拍着马屁说,“前次因为公子来此稍坐。那掌柜的倒是很会谋利,把公子坐的那个位置封了,只让看,不让坐,说是有龙气沾染。这之后,来的人也就变得多了起来。”
朱厚照就怔怔看着前方,听了也没什么回话。
二楼靠着窗,一共摆了三张桌子,他当时坐的是中间一个。
现在又坐了包厢,这样下去,他要再多来几次,这家玲珑酒楼二楼往后就不用接客了。
这个时候,外间陆陆续续的上来了人,一群人,蓝杉的有,青衫的有,高矮胖瘦也都齐聚,相互之间称兄道弟,倒是有几分嘈杂。
“公子,要不要让属下去叫他们安静些?”
刘瑾听得刺耳,这便罢了,他还担心这些心比天高的学子们说出什么惊人之语,那可就不是小事了。
老话讲,怕啥来啥。
正当他心里这么担心的时候,
外间传来声音,
“……这是东宫太子巡幸之处,据说也是由此,东宫才体察天下百姓缺医少药之苦,近日京城中动工的医学宫,就是为此而设。”
“……太子,仁厚之主也。”
“可历代文人墨客、如宋之范仲淹都是以儒学为宗,积极兴学,改革时弊。在下去看了那学宫,动静颇大,规模不小,如此耗费应也繁巨,若是能够办书院、兴教化,我大明朝多些国家栋梁,这怎么也比几个大夫要更好些。”
听到这话的朱厚照轻轻笑了笑,这可真是个奇怪的角度。
但在场的人都是儒学学子,如果真是这样自然对他们有益,而且他们相信儒学,自然也相信照这样办,于朝廷更加有利。
“卫峰兄倒是高见,若真有此番见解,不如向朝廷上疏一封?”
朱厚照不熟悉这个声音,其实即便见了也不认识这个人。
但实际上,这就是王越的排行老六的孙子,王炳。
他这话一出,有许多人就会发笑。
卫峰功名都没有一个,布衣之身,怎么去上疏?
所以看起来是鼓励,实则是讽刺。
那卫峰果然有些羞恼,“待我高中之日,自然是向朝廷上疏!不必王兄提醒!倒是王兄,到底大家风范,识得风向,这话风也是往东边吹的!”
“你!”王炳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聪明人物,但好赖话还是听得出来的,“你休要以口舌之利污蔑于我!”
“谁污蔑你了?”那人说得振振有词,“李广虽死,恨其党羽犹在,朝廷的奸臣亦不可尽除!”
这是在暗指王越了。
朱厚照则皱起眉头,看来这些人‘君子小人’、‘门户之见’的观念不仅入了心,还入了脑。想来也是,一封上谕哪里有改变人心的力量。
这让他听了心烦。不过走之前有几句话要说。
“去叫掌柜的上来吧。”
刘瑾没二话,乖的很。
玲珑酒楼的掌柜的,脑门直冒冷汗,颠儿颠儿的就跑了上来。今天上面的情况他听得都吓死了,但他也不敢插嘴啊。
到了包厢里,啥也没做就是给朱厚照磕起了头,
“那个座,是怎么回事?”朱厚照指了指外边儿。
掌柜的回说:“贵人息怒。小人眼见贵人绝非寻常人物,心中想着既是贵人坐了的,又岂能随意让人乱坐?因而便设了正座在此。”
“那你这包厢是不是以后也不能让人进了?又或者这酒楼都该不让人进了。”
“……若贵人有此意,小人也一定勉励……勉励做……”
“勉励什么。还是撤了吧,否则我以后去过的地方、坐过的椅子,旁人再也不能用,这要是多了,就该有民怨了。”
“贵人不必多虑,只是一个座位、包厢,惹不来什么民怨。”
这时候还拍什么马屁,话都听不懂的。
今日尽是扫兴的事,
朱厚照兴致再大也快被消耗完了,于是抿了一口茶便起身离开,
他这么一动身,外间的人傻了眼,包厢里走出这么一个小公子,心里都在猜测……却又不敢相信,于是全都呆愣愣的僵在原地。
就看被几个大汉围着的朱厚照,闲庭信步般走了出来,看也不看他们一眼。
“贵人慢走。贵人慢走!”
掌柜的这次伺候的不如上次好,心里头懊悔得要死。
刘瑾走慢了几步,在最后下楼梯时说出了刚刚太子交代他的话,“京师只有一个御座是旁人坐不得的。如今既已有了御座,又岂可再设正座?”
这话言尽于此,他们或各有表情。朱厚照就不管了,程敏政他会有些怒火,但这些人实在不够格,大概就是笑笑拉倒。
哪怕去打他们两个巴掌,都还算给他们面子。
倒是掌柜的心中如五雷轰响!最后那句提醒简直吓得他失了魂!
而王炳和王炼则一路小跑回了家,
“妹妹!你今日要悔死了!”两兄弟到自家内院的时候气喘嘘嘘,“妹妹可知我们今日在玲珑书院碰上了谁?”
小姑娘心头勐跳,“看两位哥哥的意思,该不会是……?!”
王炳和王炼勐点头,而王止自然是有一番难掩的懊悔。
之后两兄弟还将在那边的见闻详细说来,
“既已设了御座,又岂可再设正座?“王止捻着话头揣摩,随后忍不住叫好,“这位太子殿下的心思还真是剔透极了。”
“可这话,是他身边的侍从说的。”王炼挠着头讲。
“那是懒得和你们讲。”王止摇着头,有些无奈,“你们当中,谁能当得起要他开个口?”
那个当得起的人,
这会儿已进了吴宽的府第。
程敏政之前于学宫了解不多,还的确以为只是医学宫而已。没想到听吴宽一说后续可能还有什么军学宫和农学宫,整个人脸色都变了。
“既然如此,怎么能由着殿下的心思来呢?!”尤其他想到已经动工开始了,则更加有些懊悔的说:“早知如此,我该早些进京的。故意不经过内阁和各部,这是暗度陈仓之计啊。”
吴宽心说,你到底当自己几斤几两,“克勤,非我不信你之才,可东宫早已不是之前的东宫了。陛下已经下了旨意,要东宫御殿朝贺,且三日后就是出阁讲学之日,克勤自可用自己的双眼先看一番。至于其他的,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好。”
这可是吴宽老爷子,血泪教训得来的建议。
吴俊川这个人的身份恰合了朱厚照想要做军学宫的想法。
朱元章定的制度,军籍是要世袭的。这其实不太合理,父亲打仗的本事和儿子可没什么关系。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并不需要多500年的视野才能看清。
可封建王朝的帝王最在意的是稳定,所以给所有人一个身份并用各种思想学说来束缚你,让你认命,这其实也算是一种可以尽量维持统治的方法。
因为开国之君是明白人,他怎么会不知道后世之君没那么大能耐?只不过家天下的前提下要实现千秋万代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显得历朝历代的各种制度努力都有些荒唐。
这些先不提。
在眼下军籍世袭的制度之中,朱厚照的确有想法要把一些军官的子弟放到军学宫中统一培训。虽然这对农民子弟里想要当将军的人不公平,但绝对公平他也做不到,他又不是神,能在自己当皇帝的几十年里,让这个国家海晏河清、四方臣服就已经是偷天之功了。
学宫的意义还在于,这些人朱厚照都可以想办法把他们变成东宫这辆战车上的既得利益群体,去抗衡旧有的利益群体。
新利益群体的力量如果不够强大,就很容易人亡政息。只要核心人物一挂,基本上出不了头七,就会有人跳出来扛旗反对。
刚刚入京的程敏政是威望很重的人,因而和吴宽他在一起的时候,那个话也就敢说,又能怎样?大家挂的都是礼部右侍郎的职。
甚至直接问:“既知道东宫有此暗度陈仓之计,为何满朝大臣到现在还未有任何反应?”
吴宽沉着脸,他眼袋已经很重了,感觉像鼓起个水泡似的,一张犯愁的脸老是一点儿笑容都没有。
“程大人,”说话的人是吴宽的学生,左佥都御史钱桂,他不敢反驳的太狠,但程敏政的责怪实在没道理,就满是委屈的说,“当初太子只是嘴巴上说说,又没有真正去做,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总不至于因为东宫的几句话便揪着不放,这哪里还有人臣之礼?而且太子说出来的名头还是为了穷苦百姓,这要怎么反应?”
最深刻的反对永远是当嘴上的东西开始落地、自己的利益正儿八经受损的时候,否则谁也逃脱不了温水煮青蛙。
现在也不到那个时候。
“只不过确实……当初谁也没有想到会那么快。”
程敏政哼了一声,“不通过内阁和各部当然就快了。在有这个迹象的时候就该知道这事儿不简单。”
现在先不说真金白银花出去在京城里大张旗鼓的大肆营造,
太子还有心让中了第的进士也去培训。这岂不是暗含了‘圣学无用’的思想?
“东宫……做事向来是多番筹谋,”吴宽现在是完全信了这点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不交阁部议处是先前就打算好的,用出为贫穷百姓之名当然也非无心之举。”
看来东宫是很了解他们这些人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再有一点,吴宽没敢说,就是李广之事应当也是计划中的一环,因为不交阁部议处,就没有银子。
那银子怎么办?
几个月后的现在一看才发现这是一个大大的局啊。
唯一有缝隙的地方,就是王鏊想当他吴宽和太子的和事老,更打算说服他吴宽共同办好学宫之事。
这就让他知道,除了医学宫之外,东宫还有设立兵、农、为官学等打算。
真正的步步为营。
现在人家自己有了人、有了钱,他们又当如何?
“克勤打算如何做?”
程敏政虽是傲慢之人,但从来也不是没有脑子的,他略作沉吟,说:“既然殿下想建,那便让他建。医学需要场所,儒学也需要场所,咱们可以向陛下谏言,在这学宫增设儒学这一科,讲述圣人之道、传播圣人之学,兴教化、聚人心,这总没有反对的道理吧?”
吴宽和钱桂都眼睛一亮,
“这招借尔东风、釜底抽薪之法,倒是很妙!”
以往他们都只是想要去说服太子,可几次三番都不行,现在就坡下驴就不一样了。
钱桂忍不住赞道:“此乃一石二鸟之计,到时候不仅为官学等可止,还可出一个国子监第二。”
“吴大人觉得如何?”程敏政看他似乎是有些心动,但好像还有什么忧虑。
其实也不是忧虑,
吴宽是在想太子有什么应对之法……
因为,他总有。
“克勤之计确实甚妙。不过……万一太子应对得当呢?”吴老头提醒。
“应对得当?老师指的是反对?”钱桂自己也想了想,“咱们建议设立书院、教化百姓,这哪里还有不答应的余地?”
教化百姓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现在作为储君,怎么能坚决反对呢?
可吴宽是心理有了阴影,所以
未及成、先虑败。
哪怕仔细一想,钱桂的话也有些道理,但他还是不会觉得这个所谓的一石二鸟会这么容易就达到的。
“一切,等克勤见过了东宫再说吧。”
说起来,当初仅仅为了东宫何时出阁讲学,臣子们还和弘治皇帝斗了好多轮的法,
没想到这一次开了春之后,是一切顺利,礼部所做的所有准备、上奏的所有条陈,弘治皇帝至少接招,且再没有提过因为某原因要推迟这种要求。
刘健、李东阳和谢迁三位阁臣悬着的心慢慢放了下来。
文华殿的一切准备都已就绪,就等着吉日到来。
第二日一早,朱厚照早早的便起身了。明朝皇太子读书有出阁讲学仪注,是专门为第一次搞得特殊仪式,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尤其皇帝还宠爱皇太子。
在人员上,除了真正给太子讲课的老师,锦衣卫、鸿胪寺这些负责仪式、礼节的官员也都会到场,司礼监等衙门的宦官就更不必说了,哪怕就是把书展开这么个动作,都得派个人在那儿。
当朱厚照望着鱼肚白的天空,乘轿到文华殿的时候,各官都已经先他抵达,排列两行,相向而立。
刘瑾搀着朱厚照走上文华殿正当中的座位时,宫里的太监才喊一声,“各官员入殿进讲!”
随着内侍一声声传唱,文华殿殿门大开,各官徐徐北行,由两门进殿。
进了殿就会发现,殿中设一四爪龙屏,正面朝南。屏前就是朱厚照坐的地方,他人正看着一帮官员低着头有序走进。
在他两侧,各立一只镀金铜鹤,东西相向,鹤口里衔着蜡烛般粗细的龙涎香,为外邦所贡。在太子进殿之前,这香已经燃了半个时辰,现在是轻烟鸟鸟,芬芳阵阵。
在朱厚照的前方设有书桉,再前方两侧各有讲桉。
司礼监的官员会将要用的书籍先期放好,按规矩,“四书”置东侧,经史子集置西侧。讲官撰写好的讲章,也是放在里面的。
这不是说官员偷懒,先写好,照着读。
而是朝廷有规定,给皇太子讲什么东西先要定好,送呈皇帝和内阁预览。否则谁知道你们会给太子讲什么东西?
为了预防这一点,东宫在讲读毕,召见官员的时候,要么一起召见,要么都不召见。不允许‘独对’,这就是杨廷和最早所犯的忌讳。
独对容易有‘幸臣’,哪怕你不教太子一些歪门邪道,那也不行。因为太子如果常召某一个人,那就说明太子偏爱他,这以后就是他说的话太子才肯听,万一这是个奸臣呢?
除了这些以外,锦衣卫也会有‘仪仗’人员,他们也分两排站立,代表的是皇家的气派。
鸿胪寺的官员要负责讲学过程,比如鸣赞官会喊:
起桉!
进讲!
展书!
实际上的过程看着自然威严,
但在朱厚照眼中则不免复杂,而且读个书大几十号人搁这看着,好在他也知道这是头一天,之后的‘每日讲读常仪’,会简化很多。
在他的配合下,在太监的主持下,文华殿的一切进展顺利,
也因为是头一天,所以像刘健、李东阳、谢迁这样的阁老重臣都会来,程敏政也混过东宫侍读太子的名头,所以他也在。
事实上,朝中喊得出名字的鸿儒大儒他们基本都可以算作朱厚照的老师,所以今儿个是真的齐聚一堂。
肯定算是大喜事,
毕竟这帮文臣为了这事从弘治七年就开始上疏了,现在终于真正到了这一刻。
不管之前如何,众人心中东宫毕竟是孝顺仁厚之主,眼下正式出阁讲学……自是大幸!
礼节完毕时,刘健马上出列,
“臣刘健讲《大学》首章!”
虽然这个朱厚照已经学过了,但真正做学问人的态度是打好基础,之前学的不正式、不成体系,现在自然要从头来。而且不从头来,那定从哪里开始合适呢?
至于这大臣们讲课,首先是要认字、其次要解释字义,最后要讲解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这里的‘大学’是与‘小学’相对,‘道’的意思是道理、规律……到了‘在亲民’这里,宋朝有大儒说这个‘亲’字写错了,当为‘新’字,民指天下百姓。若用‘亲’字,便是亲近天下之人。改为‘新’字,便是使天下之人自新。”
朱厚照可不想后世人一看史书,读到一则这个皇帝连《大学》都不懂的野史。所以听得也是认真的,反正左右也无事,
而听到这里的时候,他还插话,“依本宫所见,这个亲字也很好,亲民嘛。有什么不对?”
他这话一出,
好些个人都抬起了头看他。
刘健也没想到这种时候,太子竟然会忽然插话,想了想解释道:“回殿下,从上一句看,人虽然可以明其明德,但也会为‘浊气’所染,物欲所弊,因而需要明德的过程,也因此。新民用在此处,上下意思更为顺畅。”
“这里不好。君主的大道,总归是要亲民。不过刘先生,你继续吧……”
朱厚照不是那种咬文嚼字的人,你们爱咋解释咋解释。
只不过他这个五百年后的灵魂,有的时候会忍不住杠它一下。
这之后一直讲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三句讲得是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句之后,刘健结束,“殿下,臣讲《大学》毕。”
“好,先生辛苦了。”
这样,他退回原处,李东阳上前。
“臣李东阳进讲《论语》。”
“好。”
……
“臣谢迁进讲《中庸》。”
“好。”
……
“臣吴宽进讲《尚书》。”
朱厚照抬了抬眼皮,嘴角弯了起来笑眯了眼,呀,这是老熟人了呀。
“好。本宫,听吴先生讲!”
吴宽眉头忍不住一跳,
那日他和刘健在御前和皇太子争了几句,说起来也是不止一次惹得太子不高兴了。但最后
临走时,太子反而笑意盈盈的和他说话。当时他就觉得,似乎不妙。
现在怎么到我又兴奋了起来……
这让吴大人预感不很好。
其实《尚书》读起来更加拗口,要讲解的通俗也比较麻烦。但太子是第一次读书,依例是讲经不讲史,所以也就只好勉为其难了。
就这样讲下去……
在解释‘一戎衣天下大定’时,他说:武王伐纣,目的在于救万民于水火,故万民拥戴,一披兵甲,不待血刃,天下已然大定了。
话一说话,就听见朱厚照叫了他一声,“吴先生。”
除了最初的刘健那里,这是太子首次出声,
“臣在。”吴宽抬手,也停了讲。
“刚刚刘先生讲,修身便能治国,治国便能平天下。这个武王应该是修身止于至善了吧。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他披甲,天下才能大定呢?照理说不应是他修了身,天下就大定吗?何需披甲?”
吴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