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时四处走动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下破庙,发现此庙和传统的寺庙建造结构有点不同。
也许是年代久远的原因!当时的寺庙建造和现在的有些不同!或者就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才这样修建寺庙的。
按理来说一座庙应该只有一座大门!剩下的是小一点的偏门,可是这座寺庙却有三座大门!虽然有着方位的不同,三座大门的规格却完全一样!
三门呈现“品”字形分配,观三门规格形状相当于品的三个口是完全一样的!
林青时入庙走的门可以算是正门,也就是品字第一个口!
寺庙被翠绿点缀着,一点儿也不失神秘感!往往会不自觉的被破庙吸引住。但寺庙中又有枯枝败叶,两相对比总感觉有点说不出的奇怪!
从第一个口的门进入,入眼就是前院,直望可以看见大雄宝殿。
昨晚夜黑雨大没有注意,仔细观察一下发现进入寺庙之后,门口到大雄宝殿的路是从高到底,坡度还是有一定的辨识度!
走了一圈发现三个门都处于同一高度!无论从那个门进来门到大雄宝殿的路都是从高到底!
另外两个门位于大雄宝殿的左右!
现代的印象中,大雄宝殿大都是位于最高处的,这种情况很少见!特别是三个同规格的门听都没有听说过!
进入殿内,发现地面带有略微的倾斜,发现中心的三世佛像位于最低处。
这三世佛并不是普通的三世佛,前面看是横三世佛,可是绕后发现是竖三世佛。
大雄宝殿从中间分割成两半,形成一个对称,两边可以看成两个大雄宝殿,同样对面也有个门。
中间用一些隔断隔开。两个大殿共用三尊大佛,只不过三世佛有两面分横竖,打造六尊大佛的效果。
前面的的是横三世佛,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另一说是东方阿hù佛,又称“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
后面是竖三世佛,左侧供奉燃灯古佛,居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右侧供奉的是弥勒佛。
感觉是在空间和时间的纬度上区分两个大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