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兵大摇大摆的走下摩托车,用胸前挂着的望远镜观察周围的环境。这片区域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的巷战,苏联人的一支摩托化步兵师曾在此驻扎过,街角的一隅还陈设着被击毁的五辆苏联轻型坦克和一辆德国四号坦克,德军的四号坦克被称作“短树桩”,配备一门75毫米短身管主炮,这种坦克在苏德战争刚刚爆发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当时德军最重型的坦克,但比起苏联人的T—34还是轻了起码三顿,火炮的射程也短了许多。
1941年夏季,苏军的T-34之所以没能成为决定性武器,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苏军错误的坦克战术,他们零打零敲的使用这些弥足珍贵的坦克跟轻型坦克部队便在一起,或是用于支援步兵的进攻,而不是按照德军的理论,集中使用他们,在指定的路段撕开敌人的防线,破坏对方的后方交通,快速深入到地方腹地。俄国人无视现代坦克战争的最基本理论,古德里安总结的一个原则十分有效:“集中,要分散!”
俄国人的第二个错误是他们的作战技巧。T-34坦克在这方面哟个致命的弱点。车组由四名成员组成:驾驶员、炮手、装弹手和报务员,他们缺少第五个人,也就是战车指挥官。T-34车组中,炮手也同时担任指挥车辆的工作,这一双重任务——既要操纵火炮,又要在射击间歇朝外观察,这势必会影响效率和射击的速度。当时,T-34开一炮,德军的四号坦克可以开三炮。这样,德军坦克就能战胜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T-34,尽管苏军坦克大量使用了45毫米的装机板,但只要打击他们的履带或其它薄弱点,就能获得成功。另外,苏军的坦克部队中,只有连长的坐车才配备有电台,这更使得他们在战斗中的机动性远远不及他们的德国对手。
古德里安的对手,叶廖缅科将军在回忆录中坦率的承认了这一点,他说:德军以大批坦克部队发起进攻,步兵通常会搭乘在坦克山,我们的步兵对此毫无准备。伴随着“敌人的坦克来了”的叫声,我们的连、营、甚至是整个团四散奔逃,在反坦克炮或炮兵阵地后寻找掩蔽,结果给整个战斗序列造成了破坏,大批的士兵聚集在反坦克炮阵地周围。他们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防御能力也被严重削弱,所有的作战控制、联系和协调合作变得不复存在。
叶廖缅科清楚地知道德军装甲部队优于自己不对的原因所在,因此他下达了严格的命令,必须打掉德国人的坦克,他的方法是集中火炮和飞机轰炸,更重要的是在近距离内用手榴弹和一种新式近战武器解决,这种武器直到今天仍以德军给它起的绰号而著称——莫洛托夫鸡尾酒。这种武器具体的来历是这样的,叶廖缅科无意间获悉一个仓库里贮存着一大批高度易燃的液体,被称为KS,这是一种汽油和磷的混合物,是苏军为了迅速点燃敌人的仓库或其它重要军事设施的而研发的。面对德军装甲部队咄咄逼人的进攻,叶廖缅科急中生智,下令为前线提供10000瓶这种混合液体,并将其分给前线部队,以对付德军的坦克。莫洛托夫鸡尾酒并不是一种神奇的武器,从他最初的运来来讲,只是一种即兴之作,一种在绝望下的权宜之计。
这种混合液体一旦与空气接触,便会立即起火燃烧。第二个装满了汽油的瓶子会增添燃烧的效果。如果只有汽油的话,就必须在瓶口塞上碎布条,将布条点燃后才能生效。燃烧瓶在坦克上方或侧壁撞碎后,燃烧的混合液体会沿着装甲板中间的缝隙渗透到作战舱或发动机舱,引起坦克内的燃烧起火。这些庞大的钢铁怪兽很容易被烧毁——可能是因为其金属外壳上通常覆盖着一层油脂或汽油的防氧化层。
不用说,单纯的指仗燃烧瓶是无法阻止德国坦克大军的,尤其是当德军坦克更加留意试图在近距离内发起袭击的敌军步兵后。
侦察完毕,头戴船型便帽的德国士兵打算重新发动摩托车的引擎,前往下一片有可能会遭遇苏联人伏击的区域。他坐上笨重的侦察摩托,带上特制的防风镜,右脚踩到踏板上,平时只要一下就能打着火的摩托好像出现了什么故障,引擎没有发动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