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承袭前朝旧制,在每日日升之时升朝。
所以每日天未亮,成皇帝便需更衣沐浴完毕,随后在后殿品茗提升,静等各方朝臣尽数入场。
今日,也不例外。
天未亮,成皇帝便被高帽内官轻声唤醒。
洗漱之间,成皇帝似是想起什么,一边拿起干布擦拭水渍,一边侧头问道。
“昨日南方水患有无禀报?”
高帽内官轻轻摇头。
成皇帝冷哼一声,随手将干布丢在水盆中。
南方水患依然波及全国,内宫司竟然没有接到任何奏报,若不是官道封闭,那便是地方官员渎职。
“大宋国建朝竟四十余年,便有冗余之相。”
成皇帝伸手整理了一下束带,松了松领结,继续问道。
“影密卫呢?”
高帽内官从内袋中掏出了两本只有两页纸的折子,放在成皇帝面前,回禀道。
“有两份急件,皆于南方水患有关。”
拢了拢衣袖,成皇帝展开第一份折子。
只是搭眼一瞧,立刻怒上眉梢,快速浏览完毕,成皇帝憋着怒火,翻开了下一份折子。
这份折子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寥寥几句,以及长达十多人的名单。
“混账玩意!”
龙颜震怒,周围伺候女官尽皆跪伏,瑟瑟发抖。
高帽内官微阖双眼,躬身低眉,手指微微动了动。
片刻间,后殿之中便只剩两人。
成皇帝左手掐腰,右手扶额,在后殿中来回踱步,嘴唇紧抿,眉头紧皱。
良久,长吐一口气。
“走吧。”
升朝是大宋国每日的头等大事。
威武的升朝声传遍整座宣武殿,特质的回声装置将声音扩散了出去,直到宫门口。
值守的禁卫与手持金牌的内官交接完毕,记录在册后,八人合力开启宫门。
宫门外,文武百官早已分列两侧,文官打首便是左相曹弘正。
武官打首者皓首白须,面容沧桑,眼神锐利,浑身背负铮铮鳞甲。
此人便是大宋国定国大将军,屠戎。
人如其名,一身征战沙场无数,立下赫赫战功,为大宋国的繁华奠定根基。
于文官不同,武官进门还多了一项工序,便是交接利器。
宫门向前二十步,有一玉石台面,后立有一碑,上书三个大字。
卸甲台。
宫门禁地除开禁卫,任何人不得携带利器。
武官在入朝之前必须要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刀枪剑戟放在卸甲台上,并有专人记录。
一旁的文官戏称此台为卸爪台,意为猛虎卸爪,沦为病猫。
这让本就文武相轻的两方关系更加恶劣,脾气暴躁者甚至会大打出手。
关于这点,成皇帝心知肚明,却并没有撤去此台。
其中意味,耐人寻味。
两列队伍行至宣武殿石阶前,曹弘正和屠戎默契停下,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彼此对视了一眼,不做声息。
片刻,殿门大开,高帽内官昂首走出殿外,扫视诸臣后便高声道。
“升朝,列位朝臣依次进殿。”
两列长龙鱼贯而入。
宣武殿中央御道旁有序的排列着两列颜色稍重的地砖。
这些地砖便是朝臣们进殿后的落脚地。
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换挪移,直至朝会开始。
细数地砖不多不少,一列正好二十。
文武两列共计四十。
剩下不够进殿之臣则需在殿门外恭候天音。
和往常一样,进殿之后便收起所有矛盾,文武两列,安静站于御道两侧,等待朝会开启。
只是此刻本该整理思绪,恭候天家的朝臣们却不约而同的看向御道最前方。
在他们进来之前,御道上便立了一人。
只是背影便觉得神韵非凡。
立于首位的文官之首曹弘正,武官之首屠戎皆是一惊。
心中莫名有些悸动。
两人再次不着痕迹的对视一眼,默契的低垂头颅,不再关注。
皇帝仪仗自转角处当先露出。
宣武殿内眼神交流的众朝臣立刻收回视线,低垂眉眼,拖手站立。
成皇帝面色阴沉。
自后殿走出后便一言不发,直至坐稳在龙椅之上,也无声响。
按照惯例,此刻高帽内官应当高呼“升朝”。
但等候良久,也没出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