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琐罗亚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国称为“祆(音同「仙」)教”。
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
影响
琐罗亚斯德教的出现,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深远的影响。犹太教的先知但以利曾经在波斯帝国担任丞相,深受该教二元论的影响;在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国内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该教的一个分支,奥古斯丁皈依基督之前,是摩尼教的信徒。在萨珊王朝期间(约226—851),被立为波斯国教。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
早期的原始宗教还没有一个唯一的“造物主”概念,但在众神中渐渐发展出了“主神”。后来一神教的出现,和雅利安原始宗教多神崇拜中的主要内容:密特拉(itr)崇拜,有直接的关系,密特拉崇拜在上古是最主要的崇拜对象之一,火、光明、太阳神崇拜都源自密特拉崇拜,它是古埃及多神崇拜文明之外较早具有一神论萌芽的宗教崇拜。有人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的一神论,阿肯那顿法老(Akhenten,有时亦译作埃赫那顿)的宗教改革,有来自它的影响,当然证据还不充分。阿胡拉·马兹达标志琐罗亚斯德教事实上已经是一个改革过的宗教信仰。到公元前6世纪,琐罗亚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论性质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马兹达成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创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则被降格为阿胡拉·马兹达在人世中的代表。但后来伊斯兰教进入波斯时,最负隅顽抗的不是当时波斯的主流信仰琐罗亚斯德教,而是更古老的密特拉崇拜。公元前522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执政后,为了统一波斯的需要,独尊阿胡拉·马兹达,力图贬低部落的氏族神台瓦等。其后继者塞齐斯等追随大流士的信仰,常自称为阿胡拉·马兹达的使者,声称神的意志通过皇帝宣示人世。据考证,琐罗亚斯德的庇护者维斯塔巴就是大流士的父亲,琐罗亚斯德也独尊阿胡拉。马兹达为最高神。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遗址王朝时的宗教为祭司阶层麻葛所控制,麻葛崇拜阿胡拉·马兹达,反对恶灵,对死者实行天葬。因此有人把麻葛和反映琐罗亚斯德教信仰的《伽泰》联系起来,认为该教是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前后时期的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元三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创建后,琐罗亚斯德教重新兴盛,取得了国教的地位。萨珊诸王都兼教主,自称阿胡拉·玛兹达的祭司长、灵魂的救世主等。他们搜集、整理希腊化时期散佚的经典,编纂了《阿维斯陀》(Zent-Avest),使该教教义有了具体、明确的内容。5世纪时,琐罗亚斯德古钱币该教一部分教徒在玛兹达克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社会和宗教改革。491~529年之间,在波斯和阿塞拜疆等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起义。萨珊王朝先后采取欺骗与高压的政策,起义终于被镇压。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波斯进入希腊化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受到沉重打击,但在公元元年前后又重新活动。在波斯万神殿中出现了希腊和波斯的混合神祇。阿胡拉·马兹达及其僚神成了太阳神、月神等的伙伴。在罗马统治时期,琐罗亚斯德教诸神之一密特拉神(太阳神)成为地中海地区普遍信仰的对象。
创世分为七个阶段:天空、水、大地、植物、动物、人类、火。为了战斗,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创造了火。琐罗亚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玛兹达胜利的结果,琐罗亚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产生一个儿子,他指定第三个儿子为救世主,以彻底肃清魔鬼,使人类进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国”。按该教经典之一《创世纪》,谓宇宙自亘古以来善、恶二神即已存在,中间间隔为虚空,二者相互斗争,于是开始了创世过程。该教神话把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每段3000年,共12000年。在第一阶段(最初的3000年)中,阿胡拉·玛兹达创造精神世界,而无物质形式,皆为原型。第二阶段(3000年至6000年)中,双方在物质世界战斗,安格拉·曼纽杀死了原牛,原牛的骨髓产生了植物,其“种”被提纯后产生益畜。后他又杀死原人伽玉玛特,其尸体化为金属,其“种”经提纯后保存,40年后生了人类最初的一对男女始祖,其状如大黄(多年草本植物)一样,紧密拥抱在一起,并繁衍了人类,但他们受恶神之引诱而堕落。第三阶段(6000—9000年)马兹达与安格拉·曼纽进行了激烈斗争,互有胜负。在第9000年时,依善神的意志,琐罗亚斯德诞生,其诞生标志着世界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将宣扬该教,率众与黑暗作斗争,抑止恶神。第四阶段(9000—12000年),琐罗亚斯德教将广传世界,继续斗争。为拯救世人,琐罗亚斯德的第三子将于此阶段末降生,成为“义”的化身,即“救主”,他将彻底清除恶魔,取得最后的胜利,引导人类进入光明、正义与真理之国,此亦即该教之最高理想。这些神话后来被其他宗教继承,如犹太教之救主将降临、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国有雷同之处。
该教主张在善与恶的斗争中,人们站在哪一方面,具有个人的自由意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死后之待遇如何,据生前崇拜马兹达之虔诚程度与个人表现而定。佛教亦继承了此种思想。该教还把人生前的活动分为思想、言论、行动三类。每类中均有善恶两种,并将其与天堂、地狱相联系,“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从善者将逐步进入天国,首进天堂之善思天,次进善语天,继进善行天,最后步入光明天,即永恒之天堂。该教还相信灵魂转世,据说人死后其灵魂在其尸体上停留4天,以检查其一生之思、言、行,第四日进入裁判之桥,有群狗守护,如其为善者,将有少女迎接,引至天堂之路;如是恶者,迎之者为女鬼,将其引上地狱之途,永受沉沦之苦。这说明该教已出现世界宗教之萌芽,信徒之得救与否非与生俱来,而是取决于信仰及生前之思想、言论、行动。
审判分为两种:其一是人死之后第三天,由一位名为Den的女神带往“裁判之桥”接受审判。Den为良知之意。审判之后,善人进入天堂,而恶人则进地狱,而善恶混杂的人,则进入第三境地,该地阴暗,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其二是:所有灵魂在世界末日时都要最后受一次最后审判,人的灵魂可以荡除罪恶而复活。
善恶绝对对立的二元观
祆教不是一神教,也非多神教,而是一种独特的二元论宗教。其宗教认为善与恶不断斗争,结局是善取的最后胜利。据《创世纪》(Bndhis、Bndhishn)所载,开辟之初,有精神事物两大原因共同作用,由此二大原因协力而成世界,这二大原因也规定了我们人类的命运。善人即被赐与快乐心并进入天堂,恶人即被赐予痛苦心而堕入地狱。世界创造之后,此二大原因尽责退职,善恶二大原理随后出现,各分治其领域,世界遂化为善恶正邪不断争斗的场所,世事实际成为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欧尔米兹德)与恶神安哥拉·曼纽特(阿里曼)之战斗。这一过程总共历时12000年。在第一个3000年中,阿胡拉的光明世界与安哥拉的黑暗世界并存,当中有虚空隔开。及至后及至后者向光明世界进攻,于是创世过程开始。在第二个3000年中,阿胡拉预知未来,约定双方持续斗争9000年;安哥拉只能知过去,同意这一约定。阿胡拉又预言斗争的结局是黑暗世界的消灭,安哥拉惊慌失措,堕入黑暗界,一直瘫痪。阿胡拉于是创造天空、星辰、月、日等,最后是原牛和原人(Gyrt)。安哥拉再一次进攻。它创造出毒蛇和各种害虫。它杀死原牛。原牛的骨髓在地上生出植物;原牛的种子生出各种有益的动物。它杀死原人。原人的种子藏在地下,40年后生出大黄,从大黄中生出一对伴侣——玛什耶(Mshy)和玛什耶那(Mshyn),就是人类的祖先,于是开始混战。在这善与恶的斗争中,人有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或以善念、善言、善行参加善的王国,或者相反,参加恶的王国,死后各有报应。善者死后很容易走过裁判之桥(Chinvt),进入无限光明的天堂;恶者过桥时,桥面变得薄如刀刃,他们堕于地狱受与其罪恶相当之苦;那些善行和恶行相抵消的人留在“中间地带”(Hestghn),无痛苦亦无快乐,在这人的世界开始后的3000年,锁罗亚斯德出现,以善的宗教教导人类。这是余下3000年,每一个1000年末有一个救世主即索什扬(Sshyn),他是从琐罗亚斯德藏在湖中的**里生出来的。三个索什扬最后一个出现并进行战斗时,历史传说里的英雄和妖魔都复生参战。最后所有死者都复活了。彗星戈契希尔(Ghihr)降落在大地上,燃起大火,一切金属熔化为浆液,形成滚滚灼热洪流。所有的人,生者死者都要度过洪流,善者如同浴于温暖的乳中,经过考验和净化入天堂。诸神和妖魔进行最后的战斗,结果是后者的失败和消灭,恶魔永久堕入黑暗深渊;大地平衍广阔,净化了的世界安逸宁静,是为弗拉什卡德(rd),伟大的更新。因此,祆教以火为光明之神阿胡拉的化身,故其俗以拜火为崇尚神之表现。
该教视水、火、土为神圣,故反对水葬、火葬和土葬而实行“天葬”(或称鸟葬)。这是波斯古代葬礼的遗俗。教徒死后,尸体要送入“寂没之塔”。塔一般建筑在山丘上,塔顶安放石板,塔中有井,塔内分内中外三层,分别安置男、女和小孩的尸骨。举葬时,神职人员与抬尸者将尸体赤身裸体移至塔顶,听任鹰鹜啄尽尸肉,然后将骨架投入井穴。该教认为“寂没塔”为众恶神嬉戏之所,信徒不得涉足该塔,凡接触者必须行洁净礼。
石窟琐罗亚斯德教在萨珊王朝时盛行于中亚各地,世纪中叶穆斯林统治波斯、占有中亚后,大批教徒向东迁徙。新罗僧人慧超适路过中亚,在《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载:“从大食国已东,并是胡国,即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当时中国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国、疏勒、于阗等地也流行该教。在唐以前的中国的经典、史籍中,已可找到有关火祆教的记载。但一般认为,波斯于518年通北魏,与波斯邻近的滑国(今阿姆河南昆都斯城)于516年通梁,这两国皆信奉火祆教,因之火祆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当在516~519年间。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虞弘墓石椁祆教祭火图隋末唐初才称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到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统治阶级的支持。北魏的灵太后率领宫廷大臣及眷属几百人奉祀火天神。北齐后主“躬自鼓儛,以事胡天”。因此,在京都(邺,今河南临漳县)出现了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庙,一时蔚成风气。北周的皇帝也曾亲自“拜胡天”、“从事夷俗”。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相继在鸿胪寺中设置火祆教的祀官。唐朝在东西两京都建立祆祠,东京有二所,西京有四所。在这些祠庙中“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极一时之盛。另外,在丝绸之路上的碛西诸州也随地都有祆祠。唐朝祠部还设有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北周的安伽墓壁画祭火图萨宝府官分为萨宝(中国史籍也称萨甫)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由波斯人或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信徒担任。唐时中国疆域辽阔,海外贸易发达,唐王朝之所以采取这种措施,一方面是为了尊重外国侨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波斯、西域诸国建立友好关系,有着政治和商业上的目的。唐会昌五年(845)武宗在禁传佛教和其他外来宗教的同时,火祆教也受到排斥,景教、摩尼教和祆教的许多祠庙都被拆毁,僧侣被勒令还俗。但至大中(847~859)年间即弛禁。以后经五代、两宋犹有残存,民间仍有奉祀火神的习俗,在汴安阳北周石棺床娜娜女神像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南宋以后,很少见诸中国在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记载的明教,即历史上的摩尼教,就是起源于琐罗亚斯德教,但教义融合了大量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教义。
红巾军的背景,起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红巾军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韩山童等人决定在5月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带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占领颍州,许多人民纷纷加入,在河南一带势盛,而北方其他起事,如徐州的芝麻李、彭大、濠州的郭子兴等,均打着红巾起义。北方红军兴起之后,南方长江流域也纷纷打着红军的旗号起事,如彭莹玉、徐寿辉等在湖北,徐寿辉称帝,国号宋,此外,王权在南阳地区的“北琐红军”、孟海满在荆襄一带的“南琐红军”等。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也先帖木儿率兵攻刘福通红军,获得数次胜利,赞宰相脱脱督战攻徐州,杀芝麻李,并由贾鲁攻濠州,并由答失八都鲁攻灭南北琐红军,南方元军与徐寿辉军队互有胜负。至正十五年(1355年)战局有所转变,刘福通先立韩林儿为帝,都亳州,其后数战后,击败答失八都鲁的军队,并展开反攻,甚至逼近大都,南方红军则在湖南、湖北获得胜利,朱元璋则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渡长江占领集庆(今南京)。至元十七年前(1357年)前后,在北方以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为首的元军将领(但当时已不听中央号令各自为政)开始对北方红军展开反攻,红军内部也发生争执分裂,势力渐弱,1363年,北方红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南方红军将领陈友谅则于1360年杀徐寿辉自代。此后各群雄互相争战,已渐失去原本红巾军的性质。
宗教是盲目地,陈浩天不是狂热的宗教分子,但打天下就是这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该拉拢地势力还是要拉拢地,如飞马牧场,拜火教。
在竟陵郡西南方,长江的两道支流漳水和沮水,界划出大片呈三角形的沃原,两河
潺湲流过,灌溉两岸良田,最后汇入大江。
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饶,其中飞马牧场所在的原野,牧草更特别丰美,
四面环山,围出了十多方里的沃野,仅有东西两条峡道可供进出。形势险要,形成了牧
场的天然屏护。
当寇仲和徐子陵随队经过山道,来到可鸟瞰牧场的山岭时,见到山下田畴像一块块
大小不一的毯子,构成美丽的图案,不由心旷神怡。
在充满悦目色彩,青、绿、黛各色缀连起来的草野上,十多个大小不一的湖泊像明
镜般贴缀其中,碧绿的湖水与青的牧草争相竞艳,流光溢彩,生机盎然,美得令两人
屏息赞叹。
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去,草原尽头都是山峰起伏联机,延伸无尽。
在这仿若仙景的世外桃源中,密布着各类饲养的禽畜——白色的羊、黄或灰色的牛,
各色的马儿,各自优游憩息,使整片农牧场更添色彩。
在西北角地势较高处,建有一座宏伟的城堡,背倚陡峭如壁的万丈悬崖,前临蜿蜒
如带的一道小河,使人更是叹为壮观。
这时众人下马步行,寇仲和徐子陵走在中间,看得心迷神醉,颇有不虚此行之感。
寇仲注意的是建在各险要和关键处的哨楼碉堡,徐子陵则专注于其美丽动人的如画
风光。
峡道出口处设有一座城楼,楼前开凿出宽三丈深五丈的坑道,横互峡口,下面满布
尖刺,须靠吊桥通行,确有一夫当关,万夫难渡之势。
进入农庄牧场后,柳宗道等明显轻松起来,像放下心头大石似的人人高声谈笑,重
登马背,踏着碎石铺成的道路朝飞马城堡驰去。
不同类的禽畜被木栏分隔开来,牧人在木栏间来回奔驰,叱喝连声,农人则在田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