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尚安直接施展轻功奔了出去,直奔“北辰斋”。
“北辰斋”自然又是取自于《论语》——因为景凌一直酷爱儒家之道。虽然他幼时考试屡屡失利,但他依然以孔孟之道作为自己行事之准则。
也正是因此,在他离开师门,出来成立“青云阁”时,就将“青云阁”的总部,起名叫做“北辰斋”,希望“青云阁”在其带领下也能有“众星共之”的地位。
但是事与愿违。
“北辰斋”严格来讲并不在京城,而是在京城周围的一个小城镇。于是,他贿赂官员取得了这片土地,准备将此地建成一座在乱世之中的“桃花源”。但在大兴土木时,周围的百姓不但没有“箪食壶浆”地欢迎他,反而怨声载道,甚至不断有人站出来批评议论他之前的所作所为,认为他在“行不义之事”。最后,还导致了附近的居民纷纷搬离。就这样,原本还算繁华的街区就在“北辰斋”快要竣工之时,变成了一片荒地。
只留下了快要建成的“北辰斋”,如此辉煌大气的屋宇,在周围的冷清所衬托之下,显得格外扎眼,也扎痛了景凌的心。
于是景凌大怒。
他愤怒,他不理解,他恨周围的居民。他不明白明明自己如此“德高望重”,本来周围的居民都应该夹道相迎,感谢自己与其弟子带来的,有如春风化雨一般的教化。他希望用自己的儒学之道,感化这一群在他眼里未曾开化的平头百姓。
结果这群贱民,敬酒不吃吃罚酒。
因此,他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于是,他立即派遣手下“无影铁骑”三十人,快马加鞭追到各个街口,把即将离开的居民一并砍杀。又派遣自己手下弟子三百人,去整个镇上巡查,凡是有人在路上行走,一律视作叛逃处理,当街杀戮。并且让所有居民前往“北辰斋”汇报登记,凡是上报人口数目与实情不符,或是人数最近有所减少者,全家一律当街斩首示众。有些人家,最近刚刚有人因病去世,结果却因人数减少,白白遭到了杀身之祸。当时景象,不可不谓惨不忍睹。
当然,景凌对此也有解释,他将其解释为“父母在,不远游”。他和县官一样,都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如果未曾请示就擅自离开,自然是要受到惩罚。
但这样以来,经过了几个月的清洗,景凌也逐渐察觉到——此地的人口被自己减少了。
于是,他又暗使弟子们在各处进行人口买卖,一并放到“北辰斋”周围来。同时差遣附近的居民修筑城墙,以防止群众外逃。
经过几年的经营,“北辰斋”终于名副其实,成为了“众星共之”的场所。每天,凡是附近居民需要出城或是远行,总是要来“北辰斋”向景凌报备——当然一向是得不到批准的。
虽然景凌的治理井井有条,但是方尚安却一直没有来过“北辰斋”。
十年前,当景凌离开师门时,他便曾邀请方尚安加入过“青云阁”,但是方尚安拒绝了。
方尚安一向不喜欢景凌。
这倒不是因为景凌如何作恶多端或是政见不合。方尚安只是单纯觉得景凌这种人一向过于严肃,嘴里总是含着各种所谓“天下大道”之类的话。和他共事,也就免不了总有来自于“孔圣人”的种种指摘,反倒让自己做事束手束脚。
方尚安喜欢的是自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