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席应珍(1301-1381)字心斋,号子阳子,后出文献多记为“席应真”。元江浙行省平江路常熟双凤沙头(今JS省太仓市沙溪镇)人。好学不倦,洞究道家之真经秘籍、离、章丹法,又兼贯儒、释,在多个方面都有出色表现,成为博通三教、多才多艺的道教高士。席应珍精研易经,于阴阳术数、兵略、占候等能旁通。又擅长文辞,诗作流传于世,亦留心史乘,有所撰述。
席应珍治学、为人,均堪称道流惜模,为后世称道,成为元末明初江南道教的杰出代表。
在席应珍晩年归老相城灵应宫之后。姚广孝拜道士席应珍为师,学习阴阳术数,并尽得其秘学的记载。
2,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BJ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