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经到了八月,这两个月以来,朝堂上甚是热闹,南北党争愈演愈烈,朱明复反而越来越清闲。
看着案头的奏折越来越高,朱明复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司礼监的太监在一旁候着,朱明复批红,也不敢打扰。写完一页,朱明复吹干墨迹,他正在写一本名为《海军战法概要》的书,这两个月,朱明复的主要工作就是写书,写一些符合这个时代的科技、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的书,而后找一些负责对应大臣来探讨。
朱明复看了眼一旁的小公公,说道:“去宣徐石麒、李邦华和黄锦过来。哦,还有大理寺卿凌义渠”小太监一路小跑出去了。过不多时,BJ刑部尚书徐石麒,左都御史李邦华,大理寺卿凌义渠,南京礼部尚书黄锦便来到乾清宫。
朱明复道:“这两个月三司处理了多少案子?”李邦华道:“启禀陛下,大小案件10余起,涉及官员20余人。”“皆因党争?”“额,大部分都是!”“可有重罪?”“最大的乃是南京户部主事贪墨就在银两20万两一案。”“好,看来大头还在这里。”朱明复指了指侧案上堆积如小山的奏折说道。
“你们三司会审,朕给几条总则,一是不必过多株连,不得过多杀戮,二是结案要快,三是轻罪以罚银降职为主,重罪以抄家、斩首、充军为主,四是案情要向衙门通报,尔等可记住了?”朱明复接着说。“臣等谨记!”众人答道,“黄爱卿留下,其他人下去吧!”朱明复道。
“朕有件大事要礼部去办,汉武帝时新办太学,朕也听闻西洋各国有大学,黄爱卿对新办学校有何看法?”朱明复对黄锦说。“陛下,新办学校乃是大大好事啊,如今我朝采用科举取士,恕臣直言,科举取士确实能为国家选贤举能,但也不乏迂腐之辈,而且这些学子多是私塾受教,并非朝廷所培养之人才,多有无用之辈。”黄锦答道。“爱卿能有如此见识,朕深感欣慰,朕以为我朝若要中兴,必要扫除积弊,改革创新,这就需要大量人才,朕想创办古今未有之大学,你且看看这本《大学论》,这是朕与诸多贤士论道后的成果。”朱明复说道,黄锦接过《大学论》仔细读起来。
约过了小半个时辰,黄锦越读越兴奋,他合上书,拱手道:“若能按此办学,陛下必能成为千古未有之明君。”其实朱明复再找黄锦之前是查过他的,此人博学多才,眼界开阔,也略同西洋之学,所以朱明复决定重用他,而这《大学论》则是朱明复结合现代大学的特点所写的介绍大学优势和基本模式的一本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