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清朝的科举在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举行了。
清朝的科举制度仿照明朝,由礼部负责,分童试和正试。通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然后才能参加正试。
正试考试的第一级是乡试,每三年一次。生员、监生、荫生、贡生、官生以及经考试合格的都可以参加。
和大人因为在咸安宫官学读书,所以可以参加这次乡试。
乡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八股文七篇,第二场考论一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五道。考中后成为举人(和大人的老师,吴省兰就是个举人。),第一名称之为‘解元’。
英廉对和大人此次考试的期望是很大的,他知道自己这个孙女婿的底细,一个小小的乡试还难不住他。不过他还是不放心,考试前一个月,他将和大人叫到跟前,细心地加以嘱咐。
“我看你这些日子读书读得很勤奋,不知道你准备得怎么样了?!”英廉语重心长地道。
“祖父,我虽然很努力,不过近来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和大人的语气里透漏出隐隐地担心。
“怎么回事?!”英廉有些糊涂了。
“乡试的内容不外乎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我对八股文很是讨厌,一直学得不是很好。”和大人慢慢地道。
“你讨厌八股文?!此话怎讲?!”英廉皱起了眉头。
“八股文格式死板,首先的破题要说明题意,随后的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然后起讲开始议论,由人手引入正题,然后还有起股、出题,在有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束谷要说完意犹未尽的话,再由收结收束全文。这格式内同应该如何进行我虽然了解得十分清楚,但对于做这样的文章却一直没有兴趣。这种格式约束了人的思维,让人无法再框架里真正写出自己的想法,我无论怎样练习,都没有什么进步。”和大人感慨道。
“哎……”英廉叹了口气“那试帖诗呢?!”
试帖诗是乾隆二十二年后的乡试、会试才有的,是一种五言八韵诗,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充满正能量,宣扬红色精神。
“试帖诗我倒不担心,在官学的时候学了许多做诗的方法。”
“那就好,你的底子不错,这几年度了不少书,书法也不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文章内容再好,即便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倘若书法不行,仍是无法选中。你这年苦练的书法这次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英廉这番话似乎是在安慰和大人,其实他更是在安慰自己。
希望这次他真的可以顺利过关。
“祖父,我有一事要问。”
“你问吧!”
“科举考试中作弊现象严重,咱么不会吃亏吧?!”和大人提出了自己的疑虑。他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在丑科殿试之后,乾隆爷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