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入选校队的消息,在我当晚回到家,并没有作为头版头条向父母宣布。
吃晚饭时候,我先是煞有介事的讲述了最近这段时间,作为班长取得的一些成绩。
主要是提及成功举办了“迎接香港回归”主题班会。那一年正是九七香港回归。
理论上来说,这样的活动应该由班委会组织同学们,通过各种表演形式,例如歌唱、朗诵、舞蹈、话剧等等,让大家受到爱国主义感染。
但当时我班的同学们凝聚度不够,此前年级篮球赛都没有能组织起像样的拉拉队,这次需要抛头露脸上台表演的活,自然也没有什么人积极参加。
所以我们班委会不得已,只能自力更生。除了班长我本人以外,另外几个什么学习委员、宣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就四五个人,撑起了一整场班会。
我即是班会主持人,也是开场第一个节目的导演和主演,那是一出表现旧中国人民受到压迫的配音短剧。
后来据下面的观众评价说,我的表演略显浮夸,呈现的效果像是搞笑喜剧。
接下来,几位女生班委配合演出诗朗诵。
体育委员,也就是我们班篮球队的替补,左W,会吹横笛,出了一个独奏节目。
最后再由全体班委会带领大家唱一首《东方之珠》,算是搞定了整场班会活动。
虽然这些节目,其实普通同学们的参与度不高,但好歹也算完整的弄成了一场班会活动。
班会当天,教导主任和校长等领导到各个班巡视,还会驻足观看一些节目。
包括同学们在内的观众们,在下面看着我们的表演,还是挺开心的(废话,不用自己上,看班委们台上表演,大家自然省心)。
班主任对我们整个班委会的这次表现,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把这个班会的事告诉父母,主要为了体现,我作为班长所承担起的工作,有多么的不容易。
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后面要公布的重头戏:高顺位入选校篮球队,做好铺垫。
因为之前我跟父亲保证过,班长、篮球、学习,三个项目一个不落下,都会努力做好。
现在,至少在班长和篮球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小成就。
学习方面,自从进入高一开始,我又回到班级中层水平。
毕竟M中学是区重点,能考进来的同学都非等闲之辈,我能保持在中间层的排名,也不错了。
三门主科之中,英语始终在平均线左右徘徊;语文上下起伏大一些;数学则是我最擅长的,成绩向来比较靠前。
长年作为高中教师,父亲非常了解高中各科成绩的份量和意义。
如果我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成绩水平到高三,从区重点高中向大学本科乃至一本发起冲击,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在高一下半学期开学不久,加入校篮球队的这一时刻,针对此前我定下的“班长、篮球、学习”三项目标,都可以说是很好的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因此,那个晚上的家庭气氛非常融洽,父母也为我能够在多个方面同时取得成绩而高兴。
当然,父亲也特别提醒我,加入篮球队以后,训练和比赛会占用更多时间,要调节好自己的精力时间分配,无论何时,还是得以学习为重。
因为在父亲看来,我想要走职业篮球这条道路,是不太可能的。
当时的我,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立即满口应承,还不忘夸上一句海口:
“老爸请放心,我当然知道学生的主要任务,篮球只是在有空之余的活动。如果主业学习受到影响,我就退出校篮球队!”
这句话在当时,其实是口不应心。我心中想的其实是,将来如果可以凭篮球获得专业运动员资格,有望加分进入大学,还有可能继续往职业方向走。
终极目标正是世界职业篮球顶端殿堂:NBA。呵呵,现在想想这样幼稚的白日梦,但在那时可以是激励一个少年,豁出全部精力去拼搏奋斗的动因。
但接下来发生吊诡的事情。
就是那种“说什么来什么”的乌鸦嘴现世报,在第二天中午前,还没领到7号队服呢,就应验在我身上。
第二天一早数学课上,公布了前几日的阶段性测验分数。测验的知识点是排列组合,也就是概率论。
前文说过数学是我从小以来的强项,成绩一向都不错。
当时,刚新学排列组合不久,我自认为对这个知识点掌握的非常通透。
例如从盲盒中抽取不同颜色小球的概率;还有不同的人群物品组合匹配的可能;计算双色球中奖概率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