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时期,齐宣王想抓一抓文化。
他的意思是这样的。
齐国在东方,是个地缘政治大国。
齐国有鱼盐之利、兴商工之业,是个经济大国。
齐国人口众多,甲兵强盛,是个军事大国。
掰着指头数一数,就差个文化了。
文化,是齐国历代领导人的心病。
当时列国相争,尔虞我诈,除了硬打、明抢,不免也有“抹黑”之类。
比如,有的国家好事,就说齐国虽然很富,但富而不贵,道德不行,民众太滑,太活,不淳朴。
这就搞得文化也轻了,思想也浮了,显得堂堂大国没底蕴。
齐国不幸又有个邻居,叫鲁国,自古以来,最讲道德文章的。
每到这时,就会被拿过来,和齐国比较一番。
鲁国那还了得?
总设计师周公的封国啊。
周公制礼作乐,鲁国是模范生。到最后,别的没有,文化有的是,国中饮食男女、行走坐卧、治国齐家,随便拿出一样,都是“传统”。
这样一比,齐国就尴尬了。
外部势力还要说,齐鲁这么近,怎么“地气”却差这么多?什么原因呢?
说得阴阳怪气。
再搞论战,齐国就很被动。
齐国领导人决定改变这个局面。
某代国君一拍大腿,说,搞!我们也弄文化!不就是人说话吗,我们有钱,还怕没人?
于是,说干就干,给钱,给政策,给地皮,特事特办,一路绿灯,搞了个稷下学宫。
招聘各路专家学者。
养起来,让他们坐而论道。
效果立竿见影,齐国的文化立刻活跃了。
专家们聚在一起,按行政级别发言,谈人生,谈社会,谈道德。
甚至还有谈宇宙的。
很热闹。
由于养得人多,渐渐还有了些“百家争鸣”的意思。
齐国再开大会,上下就都感慨,说好了,这回可以自信了。
这算历史经验。
所以,齐宣王要抓文化,完全可以举重若轻。
因为有老路嘛。
宣王加大了对稷下学宫的拨款,进一步落实专家学者们的各种政策待遇,一切都和行政级别挂钩,搞正规化。
人就更多了。
各国的专家学者纷纷传说,齐国的饭好吃,齐国又出了个宣王,最喜文学游说之士云云。
宣王也很享受这个感觉。
他经常亲临学宫,发表重要讲话。
或者,就是观赏学者们辩论,然后高屋建瓴的评点一番。
文化的日子也便这样过。
直到有一天,来了个老头。
事情就渐渐起了变化。
这个老头,就是孟子。
孟子当时已经在列国游说圈出名了,大家都知道这个老头脾气大,当面怼过好几个国君。
宣王就来了兴致,想和他谈谈。
有关部门则颇感棘手。
因为怕孟子不服统战安排,不按格式发言,到时候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让宣王下不来台。
国君一怒,没准殃及学宫,文化事业就毁了。
多少人还得吃饭呢。
他们很想私下先和孟子谈一谈,沟通沟通。
但又怕孟子那出了名的坏脾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