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武国京城。
御书房里,三十几岁的武国之主。处理完国事,又一次站在一幅字画前看着。似乎看的不是画,而是其他什么。
边上的一位老太监,看着武帝又在看那幅画,眼神有些复杂。随后像是想起了什么,摸了摸衣袖目光闪了闪,沉思了一会眼神就变的清明了起来。像是做了什么决定。上前几步,走到武帝的身后,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武帝听见身边的动静,回过头来看了看,见老太监这幅样子,就笑着问道:“怎么?你这是想起什么要对朕说?”
老太监点了点头,说道:“老奴这次去锦州小县城传旨,碰上一个人,长的有些像,黄先生的夫人。”
“什么?你给朕说清楚?”武帝忽的转过身来。俊朗的脸上,似乎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发红。生在皇家又登基多年,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势。此时也有些收敛。眼中带着些期许,对老太监问道。
老太监见武帝这样子,心中的想法更是坚定。微躬着身子说道:“老奴这次去小县城传旨,那个陛下封赏的儒林郎,长的有些像黄先生的夫人。”
“老奴在回来前,命人去查了下,发现这小子的母亲是被他姥姥一家收养的,当年那小姑娘大约是八岁的样子。”
说到这微微抬头看了眼武帝,见武帝神色越加激动,就有些苦着脸的说道:“只是老奴查到这里就查不下去了。那小子现在……是个孤儿。”说完就深深的躬下了身子,低下了头。
“什么?怎么回事?”武帝这时似是被惊了一下,怒道。
老太监这时微微抬起了身,苦着脸,说道:“陛下息怒,据老奴查探,这事并不是人为的。”
“那小姑娘本来是那小青村老汉捡回家,给他那有些病弱的儿子当童养媳的。”
“只是刚收养了小姑娘还没几年,老汉就过劳死了,家里没了主要收入,没撑两年,那本就病弱的儿子也病死了。”
“最后又撑了一年实在没法,小姑娘就带着养母嫁到了小山村,也就是儒林郎他父亲家里。没想来年就死于难产。那养母早已抑郁成疾,再受这打击也就跟着去了。”
“至于儒林郎的父亲,他是在儒林郎小时候去小县城参加县试,没考上,回村时摔伤了。伤病一直没好,在儒林郎十岁时也去世了。”
武帝听完这一串的“死亡记录”也是无语。揉了揉额头,问道:“那小姑娘是他们在哪捡的?”
老太监连忙躬身回道:“在小县城往小青村的路上。他们当时是在小县城采买了东西,回去的路上捡到了小姑娘。据说那小姑娘虽然长的眉清目秀,但最初时有些痴傻,除了吃些东西,其它时候也不说话呆呆的。这才让老汉捡了回家。”
“黄先生唯一的女儿,居然找不到一个能清楚知道长相的人。”这时武帝又怒道。
这时老太监又只能苦着脸,回道:“当初事出突然,否则也不至如此。”
武帝也知道这些,都这么多年了,该查的也都查了。于是就摆了摆手,走回龙椅坐下道:“那儒林郎叫什么?可有画像?”
老太监显然有准备,从袖子里掏出一卷巴掌宽的纸卷,走近龙椅躬身递上,并说道:“儒林郎叫李林,这是老奴当时命人画的。”
武帝接过纸卷,摊开来仔细的看了几遍,脸上终于有了些笑容。道:“好,确实有七八分像那黄先生的夫人。这是……男生女相?”
只见那画上之人和李林有七八分相似,只是脸部线条更柔和一些,而且画上没有颜色……而李林……“不白”。
老太监见武帝总算是笑了,也跟着笑道:“老奴看着,到也还好,毕竟才十五岁还是个孩子。”
“嗯,说说这小子吧。山里的孩子十五岁,能混个儒林郎。就算是运气好,也不容易了。”武帝看着画像似乎很是满意,满脸笑容的说道。
老太监看到武帝满意的笑容,也是开心的笑了起来,开始慢慢讲述起,李林出山后的事情。
事也不多,不一会就讲完了。这时老太监就笑着道:“这儒林郎出山之后,运气似乎好了不少。否则就算聪慧,也没这么快能在外头站稳脚跟。”
“若非人为,又怎可能一直走背。再说这几大家子,也就剩这一根独苗了。也该时来运转了。”武帝听了老太监的话,低声说道。随后就沉默了下来,似在思索什么。
要是李林听到这话……就会很诚恳的告诉武帝,他这是“封建迷信”,而且这运不是转了,而是“走霉运”的人……“没了”。
老太监见武帝如此,就安静的退在了一旁。心想“倒是便宜了这小子,也罢,为了陛下。这多个人少个人的,也没差。”
“你刚才说,这小子收留了一个女飞贼?”武帝这时似乎想好了什么事,回过了神来,笑着问道。
“是的,这事虽然手下的人,没有亲眼见过,但想来也八九不离十了。”老太监回道。
武帝听了就笑着说道:“这到是有趣,胆子不小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