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穷的”指家境贫寒,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最富的”指拥有养父母及同学给予“他”精神世界的最完满、充实的呵护和帮助。
2因为被亲生父母抛弃和养父母一家极度寒窘的生活现状,并未影响“他”对生活中美好和纯真的真心欣赏,也并未使“他”忧心愁闷,甚至在别人面前回避掩饰。
3赞成。这一行为表现“他”的坚强、自尊和善良,“他”不愿成为别人施舍的对象,也不想增加别人的负担。不赞成。“他”显得过于倔强固执了,已经很窘迫了还硬撑着,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没必要。
4巧妙自然地维护一个寒窘者的尊严。表现了她善良、细心、聪慧和懂得尊重别人的性格特点。
5不多余。三个“亲自”强调“他”虽然只能以此方式表示感谢,但这感谢却是十分真诚、由衷和郑重的,去掉则削弱了此表达效果。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列表
来源: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一只青花碗我最后一次看到青花碗.是在一个淫雨霏霏的午后.青花碗就在屋檐下的水洼里.水珠落下.便是一片雾气.它应该在饭桌上.或者在灶台上.等着热气腾腾的米粥.当然.有时候也会用它盛咸萝卜条.虾酱或者辣菜疙瘩.而现在.它却这样的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有些突兀.也有些刺眼.这是我们家最后一只青花碗.外表粗糙.如同奶奶有些触目惊心的双手.画工肯定没工夫在这种碗上精雕细琢.那些青色的野花是最简单不过的笔调.一勾一抹就成了这个样子.青花碗成了被遗弃的孩子.随地摆放.这应该是奶奶常用的那个碗.我看见水花里老人的面孔快速闪现.便掉落下一滴雨珠将之打散.黝黑的铁锅.暗黄的火苗.炊烟弥漫了整间屋子.呛得人直掉眼泪.在阴雨天里.那些火苗也明显萎缩.而烟雾则代表了空气的压抑.所有人终于忍不住了.争抢着跑了出来.躲到枣树下面.奶奶的院子里有好几棵枣树.它们浓密的树枝遮蔽了半个院子.爷爷在咳嗽.声音洪亮.一声接着一声.一声大过一声.震得整间屋子都嗡嗡作响.那时候.我很佩服他的忍耐力.浓密的烟雾那么大.那么黑.而他则躲在里屋之中.慢悠悠地喝茶.惊天动地的咳嗽从屋里传出来.震飞了枣树枝叶里隐藏的麻雀.破旧的风箱终于停了下来.像极了气喘吁吁的病人.那是一声声漫长的呻吟.夹杂在雨丝里.从院子里传出去老远.奶奶有节奏地拉着风箱的把手.一推一拉之间奏出一段美妙的音乐.她把自己陶醉.烟雾散去.屋子里终于传进来零星的光亮.味道有些潮湿.有些温柔的香气.还有烟火呛鼻的气息.那几笔简单的青花在昏暗的光亮里.好像跳跃的麻雀.流浪了许久之后.它们终于回家.盛满了饭菜.青花碗被供在神像之下.没有语言.没有声响.只有袅袅而升的热气.爷爷还在里屋.蜷缩在太师椅中昏昏欲睡.更多的时候.他会有节奏地用食指敲打着桌面.摇着头.好像泥塑的不倒娃娃.这只青花碗.我只是看看.从来没有摸过.有一次.奶奶把它放在供桌的一角.里面空空.什么也没有.我踮着脚伸出双手想把它拿下来.而这个时候.爷爷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出来.他大声叫住我.不让我碰到它.然后.拿起青花碗.轻轻地放到了供桌的最里面.他的这种行为使我想到.青花碗里肯定藏有秘密.不然.一只破碗值得这么珍视么?我曾经偷偷地观看过它.平谈无奇.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青花碗被搁在柜子的最高处.俯瞰整间屋子.当然.我能够正式接触到这只青花碗的时候.奶奶已经老了.她行动缓慢.变成了一只缓缓爬行的蜗牛.多年的习惯并没有使奶奶失去虔诚.她把青花碗端下来.把供奉让给我或妹妹吃.青花碗始终蕴含着一种温润.有些古朴.有些厚重.爷爷曾经告诉我.这是奶奶的一件嫁妆.青花碗里盛满了一切.比如小米.高梁.馒头.鸡蛋.比如豆酱.青菜.腊肉--一年一年走过.奶奶用这只青花碗喂活了五个子女.看着浩浩荡荡的儿子满堂.她把青花碗放在枕边安然而眠.我曾看到她端着这只碗.一整个下午昏昏欲睡.额头几乎贴在碗边.细微的鼾声在青花碗里奏起一声声回响.在清晨.在午后.她把自己盛在碗里.奶奶去世之后.它也兀自消失了.在睡梦中远行不再回头.而多年之后.我又一次看到它.屋檐下只露着半边.似乎神圣也仿佛庄严.我小心地将它捧起.慢慢地举过头顶端详.而它.在这个细微的动作中突然支离破碎.散落一地碎片.扎痛了我的每一根神经.它跟着奶奶走了.永远也不再回来.(选自2012年第2期.有删改)1.文章以“一只青花碗为题.有什么好处?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①在阴雨天里.那些火苗也明显萎缩.而烟雾则代表了空气的压抑.②青花碗被搁在柜子的最高处.俯瞰整间屋子.3.文章还多处写到“爷爷.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作者由“青花碗和“奶奶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来源:2012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中阶段统一招生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四)题型:现代文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