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夏问秋说,“今天我们得到了这么多线索,最好什么都不干,先把线索一条一条理清楚。”</p>
“大小姐所言甚是。”温大师道,“我们先说大小姐和王仔身世这一条线索。随着王恭父母的临时墓葬被发现,一些隐藏的秘密便可解开。可以确定的是,墓志铭为王恭所刻,而玉佩是夏子归所赠。天启六年,工部左侍郎王恭和锦衣卫指挥佥事夏子归的这次从京城到青海的西行,是一次非正常的活动,他们拖家带口,并一路被追杀。而另外一方面,王恭和夏子归应该已经拥有不明基因的神秘力量。此中有一个亮点,就是王恭在不惑之年的这次冒险行动,依然把他的父母带在身边。”</p>
“温大师的意思是我的祖先王恭不仅成功唤醒了他的特殊基因,而且能一直与他的父母安然相处?”王仔的心情澎湃起来,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p>
“我认为是这样的。”温大师答道,“而且这些秘密很有可能还被深埋于地下,并没有被世人发现,而这其中甚至还牵扯到明代帝王。其实,早先的时候,我已经光顾了三座明朝皇帝的陵墓!”</p>
王仔大吃一惊!温大师竟然连皇帝陵墓都可以随随便便“光顾”!</p>
“三座皇陵?”王仔觉得事情更加扑朔迷离了,“哪三座?”</p>
“明孝陵、明长陵和明德陵!”</p>
明十三陵人们耳熟能详,现在更是著名的景区,王仔在上大学期间,曾经受同学邀请,有幸去旅游过一次。</p>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p>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朱棣)、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景陵(明宣宗朱瞻基)、裕陵(明英宗朱祁镇)、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永陵(明世宗朱厚熜)、昭陵(明穆宗朱载垕)、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庆陵(明光宗朱常洛)、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思陵(明毅宗朱由检)。</p>
其实明朝有十六个皇帝,明十三陵埋葬的只是其中十三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也有人说去了海外,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p>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圆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而后,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p>
据说朱元璋本人在天文方面颇有造诣,所以明孝陵的各大标志性建筑颠覆了传统的中轴对称方式,而呈北斗七星的阵势。朱元璋的墓道不直据传是因为前方是梅花山,下有东吴孙权墓,朱元璋很大气的说:孙权也是一代英雄,让他给我守墓吧,故有此布局。朱元璋死后出殡之日,十三个城门同时抬棺木出城,摆了一个迷魂阵,以防盗墓。传说此墓地最早是刘伯温选的,原想自己用,后被朱元璋抢过来,而他的陵墓是尚未被盗过的帝王墓之一。</p>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朱棣下葬时,将自己的16个妃子和后宫数百宫女生殉,活活陪葬。明长陵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方才建成。</p>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年—1424年)。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诛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学生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诛十族。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亲信大臣诛杀并灭门,耿炳文、盛庸、平安、铁铉、何福、梅殷、卓敬、练子宁、陈迪等众多建文旧臣旧将被处死或受到迫害而自杀身亡,后来又杀了解缙、景清等大臣。朱棣通过派遣郑和下西洋和设立东厂,使宦官的地位开始得到提升,但也由此埋下了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p>
说道郑和下西洋,有一个流传早而广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后来,不少人附和其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p>
明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是明熹宗朱由校的陵墓。明熹宗朱由校,光宗长子。光宗即位不及一月,就服“红丸”而死,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初六,明熹宗继立为帝,次年改元天启。</p>
历代皇帝修陵都必需花费大量的银子。明朝建国以来,修陵的钱几乎全部是出于国库。自明中以后,国库银子开始紧张,就用“事例银”添补。所谓“事例银”,就是用种种名目额外收取的钱,比如把官位卖掉后收入国库的钱等。到了修德陵时,国库中已无钱可使。当时,受命前去修建陵园的工部尚书薛凤翔请求崇祯发放最起码100万两的银子才能修成德陵,崇祯皇帝在与管财政的官员反复商量后,说只能拨50万两,还反复叮嘱薛凤翔等官员,要尽量节约,“以期速成”。没钱了,陵墓的规模就只能小一点,草草了事修一下,表面上说得过去就行了。工部官员们仔细合计,认为德陵营建最起码要200万两,区区50万两只是杯水车薪。怎么办?忠良大臣此刻站出来为国家分担忧愁。十月,在朝大臣纷纷捐款,赞助修陵。就这样,德陵才勉强地修成,和那些早期修建的殿堂高大宽阔,装饰富丽堂皇的陵墓不能相比,德陵的规模在明代十三陵中是最小的几个之一。</p>
明朝灭亡后,德陵的明楼和寝殿被清军烧毁。清人解说焚德陵的原因,主要是明军曾在万历年间将**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误杀,**哈赤一直怀恨在心。之后,**哈赤的儿子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后,便将德陵作为复仇的目标。被毁的德陵在乾隆年间得到了修复,因为乾隆认为此事已过去百年,“德怨久泯”,所以乾隆帝“修葺明十三陵”,重新兴修了享殿、明楼等建筑。除明楼外,新建筑与老建筑是有所差别的,主要是体制有了较大的缩小,但大体如明朝原来的样式。</p>
王仔心理暗自思忖:温大师为了夏问秋身上胎记的秘密,竟然去“光顾”皇陵!难道这双鱼纹图案竟和帝王也有干系?而温大师为什么只选择性地“光顾”了其中三座?在这三座皇陵中,温大师又发现了什么秘密呢?这么说来,在夏问秋的父母去世之后,夏问秋、温大师还有杜小婷已经开始有目的、有分工地去追寻这个巨大的秘密?</p>
“温大师,我有几个问题。”王仔说,“温大师为什么选择去这三座皇陵中寻找?有没有找到线索?”</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