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明光宗和明宫三大疑案前,夏问秋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与此有关的明末另一奇案——妖书案。</p>
【关于妖书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一下】</p>
妖书案讲完,夏问秋停下来喝口水。</p>
“大小姐,”温大师有话补充,“前面说到我在青海省西部发现的王恭父母的棺木,墓中王恭的父亲王保成年龄已过六十,其牙口却很好,骨头也硬朗,只是右胳膊有残疾,应该是后天火药爆炸造成的。他残疾的右臂上打造着一副精美绝伦的不明金属假臂,这假臂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神器,不仅具有迅雷铳的功能,还有其它更强大的威力。夸张一点的说,就算现在科技也未必能打造出那样的机械仿生手臂,这副假臂上刻着两个字‘后湖’!而且,墓中遗留下来的武器有十几具改良过的迅雷铳,另外,还有一些铁镐和铁锹。可惜的是,当时我从墓中出来时只带走了一把防身单刀,其它东西都原封未动,再后来就进不去了。”</p>
“金属假臂?迅雷铳?后湖?铁镐和铁锹?”夏问秋在重复着这几个词。</p>
“很明显嘛。”王仔说,“他们带着铁镐和铁锹,肯定是准备去盗墓的,青海省西部离庞营长的黄金城已经不远了。”</p>
“去盗墓是有可能,但目标却不一定是黄金城!”夏问秋说。</p>
“为什么?”</p>
“如果夏子归和王恭他们从京师出发,要去寻黄金城,肯定会走甘肃线,没有必要绕道青海。”</p>
“‘三百飞鱼赴昆仑’,目标肯定是昆仑山啦!”杜小婷说。</p>
“迅雷铳那是赵士桢发明的。”夏问秋依然在思考,“后湖?后湖?这是赵士桢的字号!”</p>
夏问秋快速百度了一下“赵士桢”,眉宇见掩不住惊喜,“就是他了!”</p>
中国明朝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高峰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等五位科学巨人。其实,大家不了解的是,赵士桢也是一位科学巨人,他是明朝历史上杰出的火器专家,一生研制改进了多种火器。因其在政治上不得志,名字未能如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那样彪炳史册。</p>
赵士桢,1552年-1611年,字常吉,号后湖,明代发明家。</p>
赵士桢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他早年是太学生,在京师游学。他能写一手好字,书法号称“骨腾肉飞,声施当世”,时人争相买他所题的诗扇。有个宦官也十分喜欢赵士桢的书法,买了一把诗扇带入宫中,结果被万历皇帝看见,大为赏识,赵士桢于是平步青云,以布衣身份被召入朝,任鸿胪寺主簿。鸿胪寺有点类似于国宾馆,日常职责是凡外国或少数民族的皇帝、使者,到京师朝见皇帝或进贡,按等级供给饮食及招待。不过,他因“生平甚好口讦,与公卿亦抗不为礼”,加上又因为制造火器得罪了不少人,一生并不得志,当了十八年鸿胪寺主簿才升为武英殿中书舍人,而后又经常受到怀疑、诽谤。</p>
赵士桢一生中研制改进了多种火器,且善书能诗,还著有《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等关于神器研制开发、使用训练等方面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p>
在他研制的所有火器中,最具创新的莫过于“迅雷铳”了。</p>
迅雷铳是一种装有5根铳管的火绳枪,铳管环绕在一木制铳杆四周,铳杆中部有机匣,前面套有盾牌,中间有一小斧做支架,整体造型十分独特。据记载,“5支铳管共重10斤,单管长2尺多”,铳管固定在前后两个圆盘上,呈正五棱形分布,夹角为72°。各铳管均装有准星、照门及供装火药线用的火门。5根火药线彼此间用薄铜片隔开,以保证发射时的安全。铳杆的前部中空,内装有火球一个,另一端安装一铁制枪头。中部的机匣,上有点火龙头,下有扳机,供5根铳管点火、发射用。前面的盾牌外包生牛皮,里面垫有丝绵、头发和纸等物质,中间开有一圆孔及5个方孔,铳杆从圆孔中通过,铳管从方孔中通过,方孔同时用来观察瞄准,盾牌用来保护射手的安全。发射前,需将迅雷铳的5根铳管装填好弹药,套好盾牌,将小斧插在地上,架好铳身,射手左腿前踞,右腿后跪,左手把住机匣,右臂夹住铳杆,用右手控制扳机点火发射。射完一管后,把铳管盘转动72°,使第二根铳管对准机匣,继续瞄准发射。如此这般依次轮流发射完5根铳管。如果此时仍有敌兵逼近,还可点燃铳杆中的火球,使其“喷焰灼敌”;当来不及重新装填弹药时,还可将铳杆倒转,当作拼杀武器使用;小斧及盾牌也都可以分别当作武器使用。可谓一铳多用,攻防兼备。</p>
皦生光被杀后,京中盛传妖书“是东嘉赵士桢所作也”。赵士桢为此而身心劳瘁,据说他为此精神错乱,甚至多次梦见皦生光索命,终于一病不起,抑郁病亡。但赵士桢是妖书作者始终只是传说,并没有证据,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始终没有人知道。“妖书案”虽平,但其影响所及,却已远逾宫廷,遍及朝野,险恶的宫廷斗争也并没有就此平息。</p>
“那为什么赵士桢没有和王恭夏子归一起西行呢?”王仔觉得事情越来越不可思议了。</p>
“因为那时候赵士桢已经死了。”夏问秋答,“这个赵士桢应该和王恭的父亲王保成关系非同一般!”</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