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哪个时空,青藏高原都给人波澜壮阔的感觉。置身其中,即使再懦弱的人,都会有一瞬间的勇敢,更何况一贯勇武过人的李晟。</p>
在这里,仿佛伸手就能摸到天。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呢?</p>
强劲的风吹动头盔上的红缨,扑索索仿佛一颗挑动的心。</p>
一战定吐蕃!多诱惑人心的前景呀!如果真的能按原司马的计划,把吐蕃打个稀烂,这功劳之大,裂土封侯是肯定的。</p>
想想自己如此年纪,就有可能比肩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晟建功立业的心思更灼热了。</p>
李晟不怕死。大丈夫既然选择了沙场,生死早就置之度外,若是有一天马革裹尸,也算死得其所。只是圣人的旨意是平定南诏,如今自己和原司马私下改变了计划。若是成功自然好说。如若不成的话,岂不是耽误了圣人的战略意图。</p>
而且这么大的行动,只凭自己的一万人马,能做到吗?</p>
“玉僧,吐蕃如果算作一块冰的话,也是一座冰山。我们这一万多人,即使都变成火,又能烧多久呢?”</p>
原天承望着李晟。这位年轻的将军面容镇定,一点不为巨大的劣势恐慌。他只是冷静的陈述事实,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p>
实事求是,是做名将的根本。不错。</p>
只是他还需要在理论上有提高。</p>
“良器,”原天承准备给未来的名将上一课:“那日你看到,我用一把火烧碎了一块冰。这主要是因为什么?”</p>
“自然是因为玉僧你放的火了。”</p>
“好,那么如果同样的一把火,我不烧那个冰,而是烧一块差不多大小的铁,你觉得能烧碎吗?”</p>
“当然不行。”李晟在军旅这么久,自然知道军中铁匠炼铁,只能炼化,而不能烧碎:“最多变成铁水,还是在一起的。”</p>
“对。”原天承点头肯定了李晟的说法,接着反问道:“为什么同样的一把火,烧冰就会裂开,烧铁就不能呢?”</p>
李晟感觉很奇怪,怎么原司马突然说起这些?可是司马是很有本事的一个人,他说的,自然都有深意。</p>
“因为冰和铁是不同的东西。”</p>
“良器说的太对了。”原天承欣然点头。</p>
这就太对了?李晟觉得很不好意思,这不是连小孩都知道的吗。冰和铁能一样吗?</p>
“良器,你莫非觉得这很简单?”</p>
李晟心说,这当然简单了,傻子也分得清冰和铁吧。</p>
“如果简单的话,为什么同样一把火,烧裂了冰烧不碎铁?”</p>
“玉僧,我刚才就说了,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自然被火烧起来结果不同了。”</p>
“那你说冰和铁到底不同在哪里呢?”</p>
“……”凡事就怕刨根问底。李晟被原天承问的没话了。冰和铁是不同,谁都知道,但是具体不同在哪里?哪里都不同啊。</p>
“良器,”原天承斟酌着语句,说道:“冰和铁是不同的东西,在火的面前,它们的表现不同。冰随着火碎裂,铁却只是融化,即使变成铁水,也在一起。这是因为他们内部结构不同。”</p>
“结构?”</p>
“就是组成方式。”原天承细说道:“那一块冰,是不知经历多少年而成。每年冬天,它就会冻上一层,而夏天时候,就稍微融化一点,再到来年冬天,又多冻上一层。这样一年又一年,虽然从外面看起来,好像一整块,但实际上,它的内部是一层又一层,一块又一块,根本不是完整的一块。”</p>
李晟突然感觉自己明白了点什么。</p>
“铁就不同。”原天承知道李晟看到的都是军里铁匠修补军械盔甲,都是炼制好的铁块,“它本身就是一整块,里面没有各自分开,所以不论火怎么烧,都不会裂开。”</p>
“玉僧,你是说……”李晟好像明白了。</p>
“冰之所以被烧裂,火是外部条件,但更关键的是冰的内部本身就存在有分裂趋势。”</p>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换成适合这时空的语言,说起来还真是啰嗦。原天承决定还是用原话。</p>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p>
这段话跟绕口令似的,说的李晟从接近明白,又变得不明白了。什么内部外部,还有内因外因。</p>
矛盾他是理解的,可是整句话真难理解呀。</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