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奇怪的大唐,换做后世,绝对会被原天承归在迷信范畴里,可如今他当然不会那样认为了。</p>
天地有它自己的规则,虽然原天承还不明白,但是多少能感受到一些。</p>
比如他不能在战场上飞,也不能在战场上用法宝。那些超乎寻常的东西,不属于战场的东西,不可以用。</p>
平时到没什么。他那夜带着悉玤苏飞到苏毗,就没任何问题。所以他早早的就把吐蕃的地图抽空绘制了一遍。</p>
反正现在不是战争期间,自己又不想杀吐蕃赞普,只纯粹的飞行,还是被允许的。至少没遭雷劈。</p>
青藏高原,除了一些小河流的改道,这个时空和后世差别不是很大。这样他的地图制作工程也简单了许多。只飞了两次,就把吐蕃的全貌数字化存储在小强里面。</p>
之后就是后台的计算,通过新旧地图的对比,原天承有了完整的计划。</p>
二王子要带兵进逻些,自然不可能两万人马都住进布达拉宫。必然有安营扎寨的地方。大王子亦然。逻些附近适合大量兵马驻扎的地方有限,以布达拉宫为中心,快马一个时辰的路程为半径,原天承确定了一个范围。</p>
在这个时空,没有电台没有手机,没有跨空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所以马速就是判断的依据。</p>
大王子不可能把军队驻扎的太远,快马一个时辰的路程,是极限。否则他没法及时调动军队,应对局面的变化。</p>
通过这些日子和桑木顿的交流,原天承大概了解了吐蕃的军事情况。</p>
大王子有八万人马,驻扎在博东;老赞普有一万人马,驻扎在逻些;桑木顿有两万人马,驻地是则拉岗,不过现在他的军队就带在身边。</p>
大王子在逻些西边,桑木顿在逻些东边,现在自己一行从逻些北边过去。如此,原天承大概圈定了几块合适的驻地。</p>
大王子和二王子,只能在这几块地方选择。因为这里有平整宽阔的空地,缓和的河水,丰富的牧草,以及良好的视野。</p>
大王子和二王子都是带兵的人,不会看不到这些。尤其是大王子,能干净利落的打败八万唐军,自然更是出色。可越是出色,他的选择越少。因为越高明的人,越可以看出好坏,他自然会选择最好的地点扎营。</p>
原天承几乎可以肯定大王子的营地地址。</p>
不过这种时候,已经涉及到战争了,他绝不会再冒险飞行去确认了。</p>
那样做除了遭雷劈,肯定是没用的。万一不小心把自己劈死,那就什么都不用想了。这本书也就结束了。</p>
既然作者还不想现在结束本书,原天承自然不会去飞行。</p>
李晟一边听着原司马的讲解,一边学习看地图。新的地图是按照后世军用地图制作规范绘制的,和李晟接触过的大唐地图完全不同,所以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不过未来的名将就是不同,在原天承的指点下,很快就看明白了新地图。</p>
有了这地图,简直可以说战无不胜。</p>
这时空更讲究地形地势。</p>
孙子兵法说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p>
可见地形的重要。而这张地图几乎是把真实吐蕃地理环境缩小到这块羊皮上,李晟完全可以纯粹的图上作业,找准吐蕃的弱点,一战而定。</p>
打仗,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p>
就以南诏为例,为什么唐军八万大军被吐蕃近乎全歼,而吐蕃几乎没损失?因为当时鲜于仲通犯了巨大的错误。是战略性的错误。</p>
他的大将带兵潜行到南诏的上游,也就是靠近吐蕃一方,这样是从高向低处冲杀。战争如果变成冷静的数学和物理公式,那么就非常简单明了。</p>
从高处向低处冲,则有势能向动能的转换,于是唐军就好像一道拦不住的洪流,可以把眼前一切都冲垮。南诏是绝对抵挡不住的。</p>
可是鲜于仲通的错误在于,他作为主将,竟然没考虑到吐蕃会夹击他的军队。</p>
大王子才旦哆早就带兵埋伏再唐军的更高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唐军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下去。可背后有一股更大的敌人冲过来。</p>
这样不用算也可以明白,吐蕃是强势的刀锋,随着重力势能转换为动力势能,就好像一把菜刀越挥越快,越来越锋利。</p>
而唐军即使是一把菜刀,却是刀背对着吐蕃的刀锋,而且唐军这把刀还是在向前跑,停都停不住,这就等于干挨打不还手。所以才能被才旦哆一战近乎全歼。</p>
如今有了原司马提供的地图,李晟作为大将,自然也能看明白大王子的选择其实不多。既然能确定了敌人的主力位置,又能确定敌人的运动方向。才旦哆只能向逻些运动,去打击老赞普和桑木顿的军队。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灵活的设置驻扎的地点。然后,出其不意,让大王子也体会一下被从后面一刀穿心的感觉。</p>
一旦局势按照司马的构想进行下去,则大王子的覆灭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虽然李晟人马不过一万,可从后掩杀,又是出其不意的杀吐蕃一个措手不及。想不完胜都难。</p>
李晟推想着日后的情形,脸上渐渐浮现出笑容。</p>
吐蕃,一战可定!</p>
只是还有个麻烦,王洛卿,这个监门将军不会同意他们的计策。作为圣人的监军,自然只执行圣人的命令。李晟即使说的天花乱坠,他也不会同意打吐蕃的。</p>
胜了自然好,但是败了呢。他根本无需担这个责任,老老实实打下南诏,大功一件,足以。</p>
李晟和王洛卿一路同行,早了解了此人性格。而原天承更不用说了。史书都记载了此人的无耻。</p>
现在的问题就是在于这死太监了。有他在,大军必然不能改变路线。该怎么办呢?</p>
总不能杀了他吧。虽然即使有人现在杀了王洛卿,李晟也不会阻挡,但这总是个麻烦,日后圣人追究起来,后患无穷。</p>
原天承明白李晟的想法,微微一笑说道:“良器,放心吧。明天大军开拔的时候,王监门应该不会同行的。”</p>
“如此就有劳玉僧了。”既然原司马肯定,那么就是肯定了。李晟很相信原天承。</p>
如今,王洛卿正带着自己的随从,跟着部队走过来,几乎要走出辕门了。李晟站在大旗下静静的看着他。怎么他还出现了呢?原司马不是昨晚答应过,王监门不会同行吗。</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