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的试验比较理想,这让方少云十分高兴,经过努力获得成效还能不满足。现在他的设想是如外敌来,有弩至少能够守住谷口或土楼,自保之力虽还弱些,不过又进一步。
当然这仅仅是一小步,还只有一个样品,离装备一队人还差远了,更不用说大量制造。就是想造一百张弩连弹性钢也不知在那里,所需弩箭更不少,造起来工夫不小,就算造一万支也实在不能说足够用了,离足够用还远着。
向前走一步总比原地踏步好,方少云也没有好办法能快速发展,只能嘱铁匠们有空余有材料就开始造弩,速度无法预料只能尽力而为。
他自己眼下重点也在这里,因为其他的事不是正在进行,或者缺少人力而暂停下来,让他有点空余时间。正要解决弩及弩箭的生产问题,有人来报告香菇,灵芝等''发芽''了。
这个消息很喜人,方少云马上赶过去看,这些东西虽不是他全部希望,也费一番心血。特别是灵芝投入大期望也高,早日成功与焦急等待还是能成功就好。那个失败乃成功之母之言不错,是真理,现在他失败不起,所以尽拣把握大的以避免失败。
赶到香菇种植工棚,与几个管理的少儿队人员过去看了情形,果然有了微小的幼菇冒出。退回来讨论了他们管理细节,有些什么成功经验,然后又制定下一步管理方式,这些完事后才离开去了蘑菇场。
首批蘑菇差不多能采摘了,按前世鲜食标准是不开伞的,按这标准现在采摘也可以。不过这时代卖干货这样的蘑菇人家不定认,考虑到这种差别方少云定下标准是微微开伞再采摘。实际上烘干的话,也是微微开伞更加容易,人工种植的蘑菇已经肥厚,匀称,再出格的方少云还没想做。
这边情况良好而又不用方少云盯着,于是他又过去搞弩与弩箭。弩暂时缺弹性钢,翻出之前偶尔炼成弹性钢的记录,根据记录再次炼制。
因为没有把握这次炼制采用最小坩埚,炼了十天三十炉也只成功五炉,约五十斤,可制二十来张弩。这也算成功也算失败,因为经验仍然不足保证下次成功,仍然是属于蒙的阶段。
靠手工打造弩臂及拔钢丝很麻烦又费时费力,有这些弹性钢,方少云暂时放下炼钢,转而动起如何多快好省造弩箭的事。有弩没弩箭其实仍然等于零,一把弩会消耗许多弩箭,战斗时弩箭无法回收,特别是守卫战弩箭是越多越好。
这些大家都知道,问题在于弩箭虽小数量不能少,制造也烦琐。比如方少云设计的弩箭由三棱箭头,活动倒刺三片(嵌入棱角),箭杆,箭尾活动小翼(射出即弹出)等组成。
之前为试验打造了近百支弩箭,让铁匠,木匠忙碌几天,效果还不大理想。如箭头打造尺寸不精确,重心有偏差;箭杆不圆满,有点不够直;箭尾小翼弹不出,尺寸偏差。这些都会使弩箭瞄准无用,偏向严重。
这质量还算是精心制造的,大多数还没有倒刺,若加倒刺,万支弩箭多少人工?十万支呢?方少云想到此间心里有点虚,不是他乃有受虐狂倾向,几万支弩箭真不算太多,百张弩全力射坚持不了多久。
生产难题是人力不足及成品质量不够完美,对于存在的困难方少云经过分析,认为这人力要充足不可能,而第二个问题不解决,有了充足人力生产的成品仍然不能有较高品质。
所以要完美解决不是扩充人力,培训技工提高他们的水平。只不过这二者前者只能慢慢来,等方家谷人多起来才能同步增加。至于后者也只能慢慢来,现有的都是乡村工匠底子薄,加少儿队的少年刚学习,一口吃不成胖子,快马加鞭再快也不可能飞起来,所以只能通过其它措施来解决难题。
通过分析方少云发现,一个铁匠一天能打制几个箭头,手工锻造差别难免。而箭头生产大多该是铸造,因试验用量少而煅造的,而今大量生产看来仍然只能用铸造。
不过普通铸造仍然存在成品尺寸不精确等问题,强度上也不足,制模与浇注工作量也不小,加之他设计的箭头几何图形比较复杂,普通铸件残次品不免太多。
方少云对这问题考虑再三,决定采用压力铸造的方法来生产箭头。压力铸造就是用铁模具,注入铁水后一压成型的技术。这技术是乘高温铁水具有较大塑性将其压制成型,因为有一定左压力所以铸件金属密实,金属结构也不是自然结晶。成品的尺寸精度高,成型完美,硬度强,还有一点也重要,那就是生产速度快。
想到就干,时间不等人,方少云一有成熟思路马上设计起模具。这次的模具要求更高,差错一点就是差错数千数万成品。模具仍然是采用铸造,这原因是铸铁硬度高热稳定性好,不会三用二用就变形了。
方少云动口木匠动手做成木模,再制泥模(尽量细腻些),烤干,修正,浇注,再修正,合模空试。这一系列工作下来十天时间过去,终于到了正式试验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