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主要是教授农业生产知识,如农作物、水利、养殖等;合作社的组织、分配、管理;村卫队的组织与训练;方家谷现有的各项政策及规定等等。他们还要早晚参加军事与体力训练及文化课。
这些是过去的做法,之所以要有文化课是方家谷人文化上普遍还有不足,此时再补补也有必要。至于上面的东西是他们正要去干的,没有经验、没有知识、不懂政策怎么干得好,虽然有小册子给他们带着,但有些东西也要讲解一番。
这次有了谷外学员,对他们的做法有些不同,因为这些人文化普遍比方家谷内举荐出来的人高,所以文化课就不上了,改成参观与实践课。相比而言这些人根本不熟悉方家谷的一切,而谷内学生虽没有当过干部这氛围却是熟悉的。
一开课外面来的学生已经明白他们的前途,这事来之前多少有点猜测,方家谷人迟早会占领本地区虽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在一定层次已被认为必然选择,他们来前也是有过告诫的:万事不可逆着来。
因精明人不少,想到方家谷基本上会夺取本地统治权,因而他们在收到方家谷信后大多数是响应的,将家族或亲友次子之类送来。这将是个乱世,他们也是在分散投资,至于结局如何没办法考虑,只要清楚一段时间内方家谷必然在本地做大就可以了。
乱世人命不值钱,知道方家谷会在本地形成一定的气候,让子弟去投靠既是难推辞的要求,也是风险颇大收益难测的投资。而来的人也基本上心里有数,他们也乐意有个出头露面的机会,因而知道他们将会培养成一些保正类的人也没什么惊讶与惶急,安之若素地学习训练,就如他们正是为此而来。
干部培训班办了起来方少云就再抓快反营的训练,确保能在六月成军。除这二项从沦陷区招揽过来的人已经有三批超过四千人。不过这时人已经逃散,不少人在新地方安定下来,再大规模招揽到人比较困难,且战场越来越远,不大容易招揽到大量人了。
已经来方家谷的人仍然是青年男性为主,青少年妇女只有三分之一。除去工匠与年龄不大合适者方少云决定将其中一千多人加山谷里的人,用教导营大批骨干加少年军校毕业生共同组建十五个新兵步兵连,五个新兵炮兵营。这样省去不停扩编再重新大训练,有新兵连先训练再分下部队比较好。
再一个现在各部队分散执行各种任务,只有快反营一个拳头,这新兵连也可以作为战略后备队使用。如此不必遇事将村卫队召集起来,召集村卫队牵涉面大,又影响工厂生产,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动为好。
另外之前部队冷兵器比较习惯,现在拉上去就可以派用场,而新兵没有这个训练,再训练还不如索性让他们一开始就训练用枪械,到时一个营配上一个连也可以,到时再让老战士换武器训练,而枪械比冷兵器更容易掌握。
枪械生产经过补短板已经达到日产十支以上,下个月还能提高,而火炮足够装备五个连,基本上三个月一支全火器二千余人的大部队就可以基本成军,加快反营可说是实力又扩大一倍以上。
除了扩军加紧培训干部方少云还在考虑如何夺权。其实这时代夺权既容易又不容易,容易是只要把官员一抓后权就到手了。不容易是官员住在衙门,衙门在城里,攻城战是冷兵器时代最艰难的任务。
一道城墙在后世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在冷兵器时代却是一道阎王关一架绞肉机。一座座坚城是如何打下来的,垫在登墙坡道上的是无数尸体啊。不少坚城是被内部分歧、叛乱、内应而攻下的?又有多少是绝望而投降的?还有多少是断绝粮草而无力再守的?
虽然方家谷出兵会比较突然,要夺的几处不可能反应过来就会围住了城,但城一旦有人守卫不管死谁也不大好。因为己方肯定不愿意让他们牺牲在内战上,死者是百姓也将是自己治下之民,杀他们既于心不忍对将来统治也没有好处。
夺城除强攻外那种策反、内应之类方家谷也有条件使用,毕竟方家谷现在势头不错,宋在本地统治相对薄弱还处于人心惶惶阶段,让一些大户联络吏胥开开城门肯定行。大户与吏胥之所以肯出力是因为他们都是本地人,不合作是整个家族利益受损,不似官员忠君思想重又非整个家族在此,牵扯少决心好下。
也正是这些人是本地人且有一定的势力方少云才不愿与之牵扯太多,对他们方少云当然要团结,但经济利益肯定要触动,幅度也不会小。他是后世人,他的选择必然是依靠最广大的普通民众,而他的干部也是自己培养,而不是依靠这些人。
在这样的情形下再去让这些人参与进来方少云有点不大愿意,他不是今天利用明天翻脸无情的枭雄。再说为几不难拿下的小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太无能了,因而这方法他没想用。
有人说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让合作者推荐培训班的学员,这个事性质不同。青年人可塑性好还是经过自己培养的,当然要比那些老奸巨滑的家伙好,另外搞内应外合这内应中必然鱼龙混杂,一些本该清理的人参加了进来不可能转眼就将他们抄家判刑,所以有点自缚手脚。
除了策反与内应急袭夺占也是一法。急袭分二种,一种是快速或伪装接近城门后夺占兵力空虚,至少兵力不多人心不稳的城池;另一种是少许人混进城将主官或主将擒杀从而夺占城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