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上古巴国的古法炮制的紫阳茶,外形如梭似毫,汤香茶靓,清香四溢。
茶的芽头在徐徐展开时呈现奇迹,叶片齐齐向上,立于杯中被称为“紫阳毛尖“或“紫阳银针“。
清清淡茶一杯,却也该见者有份。
“三位先生且容小子孟浪了。也请诸位兄弟来品上一品,试一试小子之茶与往日之区别。”
在场众人皆是世之俊彦,夏启自然不愿就此错过一个结识的大好机会。出声说道。
茶叶是汝自带,器具是汝自备,水是汝自取,这茶汤又是汝亲手所制,要想请谁人喝,那是你自己的事,与吾等又有何关系?
虽说年轻人不一定爱喝茶,不过见到三位长辈的模样,心中早就痒痒难耐。
“诸位兄台,何不上前共饮之!”
一众晚辈早就想一尝究竟,见自家长辈没有反对,心喜不已。
口称着多谢,行礼之后,一一接过斟好的茶杯。
清新浓郁,众人有一阵赞不绝口!
夏启口中谦虚着,心中却满腹的自豪,不枉自己下的大功夫。
要知道,在之前可都是以煮茶为主。有了刘辩与夏启二人的穿越过来,也让这泡茶的技艺提前问世了。
茶艺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
茶有千万种,这制茶之法自然不同。不过一番研究之下,倒也让夏启有编制《茶经》想法。
中国人,不管是在何时何地,这模仿的能力都要算是与身俱来。有幸记得陆羽《茶经》的大体内容,夏启自然乐得轻松的依样画瓢,将这茶道的著作提前现世。
诗情森欲动?
茶鼎煎正熟。
香浮鼻观煎茶熟,
喜动眉间炼句成。
饮茶益思,茶灶笔床犹自随,饮茶本就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汉末的士人们极快的融入了这种生活中,更是不可自拔的喜欢,却没想到在茶艺上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让人叹为观止!
与往日自家泡饮真是天壤之别!
“得饮精品,在也容不下俗物已!”黄承彦叹息着。
“诸位皆高贤,若是想长久品尝,启倒是有个主意,大家不妨听上一听!”
见众人没有反对,夏启赶紧将自己的主意讲了出来。
“三位老师可遣弟子门下来无身边学习这制茶泡茶之方!”
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三人对视交流了一番,这才由司马徽出言说道。
“这主意道是可行,不知你们之中谁人愿意去学这制茶的技艺,以解吾等口腹之欲?”
诸葛亮几人见状,心中极速的思索着;
心中皆是明白,这学茶是一方面,出仕才是大家要考虑的!
在大家的眼中,如今的夏启却也不被人看好。
夏启可是不知,此刻的诸葛亮心思依然随着诸葛瑾的来信飘向了江东刘辩。
若不是未来的岳父黄承彦的挽留,他早去了江东投奔刘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