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欲活百岁,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清舒浩《商山四皓图》
清缂丝寿星图
明唐寅《麻姑献寿图》
齐白石《大寿图》
古人历来认为,“人臻五福,花满三春”是完美人生了,“五福”之中,长寿排第一位;与此相对的是,人生不幸则有“六极”,而六种不幸中,短命夭折排第一位。
可以说,长寿是人获得幸福感的重中之重。而真正的长寿之道是什么?我们来看看《黄帝内经·素问》怎么说,其长寿之道如何指导今人养生之法?
幸福之“五福”与不幸之“六极”
人的一生,怎样才算幸福?中国人历来认为,“人臻五福,花满三春”,便算是完美人生了。《尚书·洪范·九畴》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修美德),五曰考终命(老寿善终)。”五福之中,长寿排第一位。
人生的不幸则有“六极”(六种不幸):一是短命夭折,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丑恶,六是懦弱。六种不幸中,短命夭折排第一位。
可见长寿是人获得幸福感的重中之重。但人要长寿,又谈何容易。古往今来,人们追求长寿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秦始皇妄想长生,求仙问药,结果只活了50岁。汉武帝早年对仙道入迷,结果一再被骗。后来回归养生正道,才活到古稀之年。就连唐太宗也不能免俗,晚年服食丹药,大伤元气,加上征高丽受伤,50岁就驾崩了。
《黄帝内经》长寿之道
真正的长寿之道是什么?《黄帝内经·素问》开篇便讨论了这个问题。
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黄帝的问题是:听说上古之人活到百岁仍身壮力健,而现在的人年至半百便体弱气衰,这是因时代不同造成的,还是今人不懂养生之道造成的?
岐伯将这个问题分两部分回答。第一部分先解释上古之人为何长寿,他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知道”,就是了解养生之道。这个“道”,有五个要点。
一是“法于阴阳”,即与四时更迭保持同步,效法天地的运行规律,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准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点是养生总纲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