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个月的努力,潜水艇和飞机终于被我解放区的工程技术人员给造了出来。有了这两个利器,渡海作战将不再是空话。
那天在海军第三技术修理厂内,李云龙问谁可以造潜水艇,结果有一个小年轻站出来了,他说他会造。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李云龙将他带到了威海卫军港中,在路上,李云龙得知他叫黄旭,自从到了海军修理厂之后对这个潜水艇特别感兴趣,他觉得以后这种东西一定能成为我解放军海军作战力量的主力。所以每天晚上他都琢磨如何造潜水艇。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开始自己绘图,然后制作小模型。
到了威海卫没两天中央就来了调令,要他去北京报道,结果,还没到北京,又来了一封调令,让他去开封,于是他就跟着几个保卫处的人走了,黄旭登上了一个保卫极其严密的火车,开始的时候火车是向南的,但是没走一天,这个火车就向西而去。黄旭问身边保护他的战士,这是要去哪?那些战士说我们也不清楚,你也别问了。
一个月后,黄旭和一大批理工老师或者学生大约四百多人就来了到了青海湖边,在青海湖的旁边有一个师的野战军保卫部队和大量的当地民兵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在湖边早就安装好了实验设备和机床机械。黄旭成了常规潜艇研究计划的总负责人。
这里的研究环境十分恶劣,因为建筑的匆忙,木头盖得房子非常少只能用来盛放机械设备,而研究人员只能睡在帐篷中。这些人没有叫苦,到了之后马上就投入到了研究中。根据几张潜艇的图片和少量的英语科普介绍,我技术人员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上就开始上马设计。没有计算器,他们就用算盘一遍又一遍地演算数据,他们设计潜艇所需要的一切部件弄出来的草稿废纸堆满了一帐篷。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潜艇上的难关。
经过近四个月的设计论证,满足我军暂时作战要求的潜水艇模型被搞了出来。又过了半个月的时间,我技术工人分三班倒日夜不停争分夺秒,终于模型潜水艇造了出来。
潜艇被做出来的当天,黄旭等数百位技术人员的心情是澎湃万分。看着这个长三十米,宽四米,水下排水量不到两百五十吨以柴油发电机为动力的“大黑鱼”漂浮在青海湖的湖面上,黄旭一声令下,他带着几名实验人员和四十名我国第一批潜艇兵就进入到潜艇内。随后他们开始关闭舱门向潜艇内注水,慢慢地这艘潜水艇开始下沉,最后全被没入到水下十多米深处。紧接着这艘潜水艇开始在水下试航,前进,倒退,紧急上浮等动作全都做了一遍。
一个小时后,这艘潜水艇进入到实验的最关键一步,水下发射鱼雷!
在距离潜艇的一公里外,我实验人人员根据日本军舰的参数布置了三艘模拟钢铁靶船。这三艘靶船除了没有任何的机械设备和甲板外,水线下的钢铁厚度还是吃水深浅都和日军军舰的差不多。
这次使用的鱼雷是位于威海卫军港内的刘公岛鱼雷厂自行研制可批量生产的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鱼雷极限射程大约为两公里。这次实验的潜水艇有两个鱼雷发射管,潜艇内可以装12枚鱼雷。
“发射!”随着鱼雷艇艇长的命令一下。鱼雷发射手按下电动按钮,一颗鱼雷向目标靶舰冲了过去。
在青海湖湖面的技术人员看到水下出现一条白线,向着目标而去。几分钟之后,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发出。黄旭看到靶舰被炸出了一个大口子,湖水正在向里面灌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