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七之传奇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H港的房地产,从1960年开始起飞,如果从“起步价”开始计算,则一共大概升了200倍。到房价最顶峰的2016年,你将它平摊这56年中,平均每一年正好涨约10%。
70年代末80年代初,炒楼风最炽热时,炒家索性整幢大厦炒卖,形成“炒大厦”、“炒酒店”热潮。当时中环、湾仔、尖东等各繁华商业区频频传出整幢商业大厦以高价易手的消息,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金钟的金门大厦,中环的联邦、国际两幢大厦的炒卖。金门大厦在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期间3次转手,售价从7.15亿元增加到16.8亿元,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内升幅高达135%。联邦、国际两幢大厦在1980年8月至1981年1月期间两次转手,售价从10.89亿元升至22.35亿元,短短半年间升幅逾1倍。
进入80年代,得益于华夏大陆方面的贸易开放及前30年打下的发展基础,H港居民的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1988年,H港人均GDP超过10000米刀,正式迈入“高收入俱乐部”。虽然H港居民的收入实现了大幅增加,但H港居民的居住条件却十分恶劣。1988年,仍有一半的H港居民租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中,其人均居住面积仅为6.2平方米,且超过一成的公屋仍不具备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广大居民拥有强烈的改善需求,而港鹰政府为了保障财政收入及出于种种政治因素考量,在1985年开始实施土地限售计划,强制规定每年卖地不得超过50公顷(含住宅、工业等多种用途),有限的土地供给致使新增的商品住宅长期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H港当时实行的是以米刀为参考标的的联系汇率制,利率也跟随米国方面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但当时H港的通胀率却长期高于米国,致使H港实际处于长期负利率状态。低廉的融资成本加上传统以来的保值理念让大笔资金持续流入H港房地产市场中,助长了房价上涨。多因素叠加让H港房地产市场在九十年代初期陷入疯狂,从1988年到1997年,H港房价指数从79飙升至418,年均涨幅达20.3%。一时间人人都在讨论房地产,空气中弥漫着金钱的味道。一般认为1991~1997这六年中,楼市升得特别厉害,大概升了四倍,或每年2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在东南亚各国陆续爆发,作为东方贸易中心的H港亦受到影响。危机爆发后,H港股市开始大幅下跌,各大银行纷纷开始收紧银根,回笼资金。而H港金融管理局为了保卫港币兑米刀汇率不得不大幅提高利率。
资金成本上升及场内资金套现等多重因素致使房价失去有力的支撑,H港房价自1997年10月起开始出现下降,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间,H港房地产市场交易呈现出量价齐缩的局面。1998年1月~10月间H港楼宇买卖合约宗数为8142宗,与1997年同期相比下降55.4%,而房价也较1997年同期下跌50%~60%。
房价下跌及经济危机让不少背负房贷的还款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些人甚至成了“负资产”者,一时间,曾经热火朝天的H港房地产市场变得冷若冰霜、人气寥寥。
这一世泛亚银行因为袁明的原因,成为H港唯一发钞行,并于3月5日这天完成全部重组工作。3月6日,联合金融集团CEO保罗、泛亚银行CEO利伟国联合向H港金融管理局递交了申请书。申请书上称,由于近期米国大量债卷频发,以及H港急剧上升的通货膨胀因素,泛亚银行申请调整基准利率到4.5%,以控制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威胁。
3月7日H港金融管理局批准了这一申请,H港银行基准利率瞬间回到了4.5%。大幅度的利率增长,给火热的房地产市场泼了一大盆冷水。3月8日起,H港房价急跌,到了5月最高峰时跌去了50%!
3月8日,泛亚银行召开H港产业联合洽谈会,大会召集了全H港富豪名流,一时间惠丰大厦~现已经改名为泛亚大厦,人潮汹涌、车水马龙。置地广场上豪车层出不穷,仿佛是名车博览会一样,让人目不暇接。在所有人都在猜测这次会议的主题时,泛亚银行在大会上提出了三个核弹级问题:坏账、违规和新规。
长期以来原惠丰银行、原扎打银行、原泰利银行这三家H港发钞行有着大量不明原因的坏账,有的是债务人不存在,有的是循环贷,有的是出借不合规等等。现在这些坏账的规模大概在5000亿港币左右,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收不回的了,只能按照销账处理。另外一半2000多亿,债务人都是H港各界的富豪大佬,泛亚银行为了顾及他们的颜面,特意召开这次大会,间接提醒他们尽快归还欠款,否将走法律途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