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五十多岁有心情健身的男人,都是一本很好看的故事书。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上点年纪的老哥,就应该在公园玩儿太极剑,又或者在家里盘核桃。
直到我听说浙江小城里藏着一家特硬茬的健身房——在那练块儿的老哥,很多是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年人。
架不住好奇,今年年初的一个下午,我第一次走进了“腕力王健身馆”。年费700,让你练成巨石强森
腕力王健身馆是江湖上耳熟能详的传说。
它大概和你去过的任何一家健身房都不一样。这里没有跑步机,没有动感单车,没有普拉提课;也别指望有空调、BGM和淋浴间。
场地也小得有些可怜。
两百平不到的地里,磨损的皮垫、斑驳的器械像古董一样散落在单间和过道上。
有人调侃说,这里是“湖州最破健身房”。
那天空气中仍纠结着一丝春寒,在一幅ldhl健身海报下,一名中年男子正就着凉了的小菜,慢腾腾地喝着黄酒。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健身馆的老板,张立勋。
浙江省湖州市莲花庄体育馆里,老张的馆子已经开张了18个年头。
墙上还贴着18年前的价目表,收费标准至今没变过,仿佛这家健身房并不属于21世纪,只存在于健身老哥们的口口相传之中。“月卡120元,年卡700元”为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色彩。
老张的手机不时响起,旁边的人提醒他:“快抢,又有人发红包了!”
老张说这是腕力王的微信群。里头200多名肌友,很多都是这里的铁杆粉丝。
他们大多是60、70后,来自各行各业。驾校教练,石矿老板,学校老师,企业会计,都在这哼哧哼哧练过。磨损的皮垫,是对健身房客似云来最江湖的见证。
农贸市场的水产批发商是健身房的第一波客人。
每天清晨6点,当最后一批活虾被发往各大菜市场后,老哥们便迎着黎明的第一道晨光抵达腕力王。在附近经营水产批发的老哥们。
40岁的老丁是他们中的一员。
这门生意除了大年初一休息外,全年无休。锻炼是他对抗熬夜和湿冷的利器。凌晨时分在批发市场忙活的老丁。
稍晚些时候,在镇上经营饲料店的老莫也会来到这里。
老莫今年56,举铁已经7年了。
每次来健身他都是速战速决。更让人在意的是,他穿的那条老式运动裤,是30多年前母亲买的。老莫与守护他大腿的运动裤。
东子是长春人,企业倒闭后来到湖州开烧烤店。
两年前他通过朋友找到了老张的健身馆,每天下午锻练1小时后,又回到店里准备生意。那双用来撸铁的手,也承包了每一个烤串的口感。
吴姐是东子介绍来的。在这个男性荷尔蒙爆棚的胸肌宇宙里,吴姐成了第一个姑娘。
她就像吞噬老哥注意力的黑洞。在她之后,几个小姐妹也跟着走进了这里。
但除此之外又没什么不同。在腕力王这里,“不搞虚的,我们都是在刻苦训练,女学员也是。”和东子一样,吴姐喜欢跑马拉松,每年跑步超过2000公里。
最拉风的是小杨一家。
97年还在上高中时小杨就来光顾了。最近两三年,父亲老杨也在他的撩拨下来举铁了。
儿子小小杨是新成员。“暑假的时候发现他胖了,带他来减减肥。”爷仨
小小杨的加入明显拉低了在场老哥的平均年龄和社会阅历,毕竟40岁在这儿只能算刚出道的半大孩儿。
而年纪最大的老汤,已经77岁高龄了。
一般来讲这个年纪连过马路都要人扶,更别提撸铁了,但老汤显然不是公园里撸杠的一般老头。
胸肌是老汤最不缺的肌肉。再加上肿成小山的肱三头、坚如磐石的背阔肌,足以令一众年轻的肉体肝儿颤。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早上,有人提着从菜场买回来的猪蹄,顺路进来锻炼一下。
也有人会在这里耗上一下午,然后赶在3点半放学前接孙女回家。有时猪蹄也会换成茄子。
老张说,老主顾们都有店里的钥匙。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店是他们的,我偶尔当个教练。”年轻人让让,你大爷来了
等我再去时,天气已经暖了下来。学员渐渐多了,老张偶尔过去给他们指导,自己也练练。
“张教练,怎么不见你秀肌肉啊。”我忍不住把疑问抛给他。
“大肌肉难看,没什么用啊是不是。”老张说自己不好卖弄,出门穿个紧身衣都害羞。
而且,“这没啥好显摆的,二十几岁就风光过,现在都无所谓了。”过道挂着的毛巾
话里透着的波澜不惊、汗衫下那对遒劲的臂弯,甚至是承载他整个重量的黑色塑胶拖鞋,都让人忍不住刺探老张的来头。
于是,老张移开桌上的杯子,露出了压在玻璃板下的奖状。
长时间的潮湿,让纸张上的荣誉不再清晰。老张推了一下眼镜,细细辨认奖状上的落款时间。
最早的一张奖状是1992年,那是他第一次参加健美比赛,得了第三名。荣誉来得很突然,但奖金只有12元。
“这么少?”
“那时第一名才20元。”年轻时的老张,完全可以和绿巨人比肱二头肌。受访者供图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经营健身馆之前,老张是化肥厂的维修工,也是湖州第一批健身爱好者。
彼时,李小龙、史泰龙以及后来的施瓦辛格点燃了世纪末的热血。年轻小伙儿都把他们的海报贴满房间,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练成巨石强森那样的大块头。老张当年留的李小龙同款发型保留至今。
风潮之下,湖州的第一家健身馆在80年代末诞生了。
老张还记得,所谓“健身馆”不过30平米,是用石棉瓦搭起的简单棚子。健身器材只有一副杠铃和几只哑铃。
杠铃砸在泥地上,甚至能激起一阵土灰。
尽管如此,健身馆还是吸引了众多无处可去的喇叭裤青年。为了举上几回杠铃,再桀骜的小伙都得排上好一会儿队。那时没什么花哨的器材,一副拉簧或者两只用钢球焊接的哑铃,就是撸铁爱好者的标配。
老张就是这样开启了自己的健美生涯。
当时的他才二十出头,没有专业的健美教练,健身知识几乎全来自《健与美》这类杂志。
因为牛肉太贵,老张增肌的来源主要是鸡蛋。因为这个,他还经常被媳妇儿责备——那会儿鸡蛋是留给女儿吃的。腕力王健身馆提供的鸡蛋和煮蛋器。
不过老张是真练成了。第一次拿奖,让这些陨落的鸡蛋全都值回了票价。之后几年,他和朋友频频参赛,拿奖拿到手软。
含金量最高的是掰腕的奖状。
一张是杭州吉尼斯大腕比赛,老张夺得金奖,奖金一万——这也是“腕力王健身馆”的由来。另一张是民间腕力王电视挑战赛,老张获第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