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克等人以为掌握了关键,李维却是嗤之以鼻,如果就这么点关键,为什么现实中制毒者花了一年时间都得不到良品。
认为关键的从来不是关键。
细节,重要的是细节。
就像是玻璃器皿,他们认为干净了,李维依然觉得很脏,阳光下能看到污迹。
只能自己重新洗刷了一遍,直到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汇聚成液滴,也不成股流下。
其实李维过去也是,做生物实验的时培养皿没洗干净,导致杂菌污染,做出来的结果要么失败,要么不可信,所以没有实验数据。
想清楚前因后果,李维对这具身体拥有的知识更加佩服。
无论是知识深度还是广度都绝不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本科生能比。
就像内壁水滴汇聚,这具身体刚看到就浮现出来张力、凝聚现象一系列的关键词,然后脑海中跳出一系列相关文章,有些还能列出水滴张力的计算公式。
还有逻辑思维能力。
坑坑洼洼的桌面,看到就推测出了一系列前因后果。
直接原因是稀硫酸溅射在桌面上,水分蒸发变成了浓硫酸,腐蚀了桌面。
最本质的原因是实验素质不高,操作不规范,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实际上在化学实验里,玻璃棒是很强大的工具,搅拌只是最基础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导流。
就像强酸强碱混合,一定要有玻璃棒导流,否则,浓硫酸溅射到眼睛里可不是开玩笑的。
其次,导流后有个盥洗玻璃棒过程,这一操作尽可能地减少了杂质的掺入,保证了配比的准确。
不要小看这点操作,化学测定时经常用的是微量恒量,10g很多时候己经是很大的数字。
这可不是李维那种水货大学本科生所能拥有的水平。
李维对着镜子看过,这具身体的年龄才十七八岁,属于嘴上没毛的未成年。
在同样的年纪李维还在做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至于他的实验水准,反正高考又不考实验实操。
人比人气死人,原世界的李维简直弱成渣。
李维沉浸在思绪中,落在别人的眼里又是另一番感受。
在科克眼里,刚碰到器皿,李维整个人都变了样。
同样是刷个烧杯,用洗衣粉刷一遍,再用蒸馏水清洗一遍,再荡一遍。
像科克自己刷,他总是怀疑没洗刷干净,总要多刷几遍,然后刷完的结果依然是留有污迹。
而李维刷完三次就放烘烤架上,从来不怀疑自己的成果,刚才科克看了,只要洗刷过的,没有半点残留的痕迹。
要知道有跟没有,1跟0可是天差地别。
没有,那说明李维洗刷的器皿百分百值得信赖。
如果一步是百分百,两步也可能是百分百,三步四步都是百分百。
那他的提取实验真可能一次性成功。
当然,科克不知道,这是基础素质的问题。
就像是多年训练的肌肉记忆。
“怎么样,刀疤!”科克走向刀疤脸问。
刀疤甩着蝴蝶刀,想了想,他也评价不出什么玩意,只好说:“很专业!”
大熊在苦逼嘻嘻地剥胶囊,低着头插嘴道:“他折的滤纸比你好看多了,做得贴实。”
接着看到玩刀子的刀疤,气不打一气出来:“你就不能帮忙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