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众人顿时停下动作,纷纷看向角落处的一个年轻人,只见这人虽相貌平平,但颇有几分英武之气。
县令大人很感兴趣的问道:“哦?有何良策?”
只见那年轻人上前几步,来到大堂中央。
“启禀大人,只需提供那些流民的一年口粮即可。”
“……”
“……”
这话把众人都听愣了,若不是在这么严肃的场合,又是如此一本正经的说出口,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个‘笑话’。
只见这时的年轻大人满脸憋得通红,心里暗想:娘的,老子一天的口粮也不想给,你让我给一年?这小子分明是在耍弄老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骂道:“哪里来的泼皮,竟敢在大堂之上,口出狂言,给我拖了出去,重打四十!”
这一刻王猛的心情也跟之前的中年汉子差不许多:哪跟哪啊?但是转念一想,自己那句话好像是没说明白,他们一下子没转过弯?现在可不是装逼的时候,要知道王猛身上还断着三根肋骨勒。
“且慢!下官乃大王庄里魁,王猛,确有安置流民之策,绝不敢在此胡言乱语!”
突然感觉这好像是自己的一个机会,至于什么机会,他也说不好,就顺嘴多说了句:“三两语未能详尽,若大人恩准,还望后堂详谈。”
年轻的县令听得此话,心里犯起了嘀咕:
此人说的一本正经的样子,好像真不是有意捣乱,也罢,且听他怎么说,要是不称心,那就不是打板子的事了,老子非要拿此人好好立立威!
“哦?量你也无如此大胆!本官倒要听听你有何良策?”说完转身向后堂走去。
“把他带过来。”
……
一名衙役领着王猛来到后堂,进入一间房间,似是县衙专门的会客室,其间主次分明的摆放了数个几案。此时年轻的县令大人正坐在主位之上,一旁的仆人立刻上前把茶杯斟满。
大人轻啜一口茶水,道:“你倒是说说看。”
王猛站在对面,拱手道:“回禀大人,此间流民本为青州农人,因逢灾年才沦落至此,下官观其大半正是青壮之年,更有许多人身带农具……”
“这些本官都已看到,你还是说点本官不知道的吧。”
“诺,他们都是农民,只是想找个安身之所,好好种地而已,我县虽近大山,但荒田也还是很多,大人何不划出一片荒地,令其开荒种田,并借给他们这一年的口粮,来年秋收,令他们偿还官府便是,即解决了流民生计,也能增加本县的税收。”
王猛其实事先并没有什么把握,在他想来,这种方法估计官府早就能想到。说到底,就是个资源整合,投资回报的问题,理论上并无复杂之处。
但是,此时的王猛或者说是阳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见识,就算是这个时期最一流人才都无法比拟,即便在他的时代,自己不过是个极普通的穷屌丝。
他的这个方法,其实就是后来曹操屯田制的雏形。屯田制在这个时期也并不是什么新词,但之前都是朝廷在一些边关之地实施,主要是解决粮食的长途运输问题。内地之人,闻所未闻。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茫茫多的枭雄、豪杰,也只有曹操搞出了这个屯田制,用来解决黄巾以及流民问题。至于三国鼎立时期蜀、吴两地的屯田,那都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年轻县令听了王猛这番话,心里是吃惊不已,这年轻公子在生活上虽是个纨绔子弟,但头脑却不失精明,很快就想通了王猛的话。他想不通的是,愁的自己几天都睡不好觉的大难题,经面前这个年轻人的三两句话,怎么好像就变成了大好事一般?
接着又想到,家里给自己花大价钱捐了这么个县令,其实一为仕途,二为敛财,而自己刚上任就发生了幽幽谷抢劫官差这么大的案子,忙的焦头烂额不说,这许多时日过去,连个毛都没查出来。这个事还没解决,青州的流民又堵了城,照这么搞下去,不仅自己仕途上无法升迁,就是那买官的许多钱财,也得打了水漂。
这时期的地方官还是很有实权的,在这幽县,虽有县丞、县尉分管政务和治安,但都通归县令节制。
年轻的大人暗想:
划出一块荒地再简单不过。至于流民一年的口粮,虽说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也不算什么难事,那还有什么行不通的呢?想到这里,差点乐出了鼻涕泡。
而让他更为高兴的还不是这个。要知道,这近三千的流民,并没有登记在他幽县的户籍之中。也就是说,只要这批流民在这里生活下去,他们的税赋其实是不用上交到朝廷的!
虽然一下子搞出三千人的‘黑户’,多少有点风险。但是这普天之下,哪里的地方官不是瞒报少报?这也是官员们敛财的重要手段,已经基本上算是官场潜规则。至于那一点点风险,相信有自己老爹在,是完全不用担心。
那这许多的赋税岂不……
“恩,想法还可以,里魁大人请坐吧。”
王猛拱手施礼道:“谢大人。”
言毕,在一旁客位坐下,这里的坐,其实就是长跪。
“不知大人是……?”县令又是啜了口茶。
“下官大王庄里魁,王猛,表字,阳明。”
“好,好一个王阳明,看茶,拿本县地图来。”
“诺”一旁的仆从应声而动。
……
大人一边在地图上查看,一边漫不经心的说到:“阳明大人的想法本县也曾想过,只是这么大批的流民,若是借粮不还,到时岂不麻烦?”
王猛一听,心里顿时明朗起来:
原来他们还真没想到过这办法!
如果县令担心的是朝廷土地不能划分,或者是流民一年的口粮,诸如此类的问题,阳明心里还真没底。但是现在县令竟然开口说流民会不会欠账不还?开什么玩笑,什么时候老百姓敢欠政府账不还?他们要真敢欠朝廷账不还,那也不至于变成流民!
“大人英明,大人借粮,对他们有活命之恩;欠账不还,律法不容。于情于法,岂有不还之理。”阳明拱手道。
“恩,也罢,为穷苦百姓计,本官就勉为其难吧。”
点了点地图一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