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论功行赏,王猛得了个昌阳县县令。若是一年前,这是想也不敢的事,县令,那该是多‘大’的官。
但是此时,不仅是王猛心里不爽,就是彪子、大壮他们也觉得小了,毕竟他们也算见过些市面的人了。别说县令,就是郡守、刺史他们也是见过不少,甚至救过几个,还不就是那样。
见了皇甫将军一样唯唯诺诺的行礼,甚至跟他们这些人说话也是客客气气,更有很多,被黄巾军打的是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往往对自己不知道、没见过的事物心存敬畏,而若是司空见惯、知根知底,就会觉得不过如此。
这也就是为何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到皇帝的地方官,一提起皇上,就得北面行礼,就觉得极是威严、极是尊崇。反倒是日夜伺候皇帝起居的近臣、宦官等人往往胆敢欺瞒、愚弄皇帝。
因为他们知道皇帝并不比常人多长个脑袋,一样吃饭睡觉,一样拉屎放屁,甚至很多方面都愚昧无知。
故此,心中的敬畏之心反而淡漠。
……
王猛他们征战近一年,大小战功立了无数,甚至死了大半的兄弟,最后才给个这么点官,照彪子的说法,至少该是个郡守。
但是不爽归不爽,这县令还是要当的,毕竟也是一方主官,也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分别之时,皇甫嵩更是有意的多给了他许些钱粮,甚至分给了他三千精锐。
按说这是违规的,封赏的地方官可以各各赴任,但是朝廷的军队还是要回归朝廷,必须由新封的将军带回京师。
但是,皇甫嵩所带领的这支官军,本身就有许多义兵、乡勇。当初皇帝亲颁诏令,鼓励各地招募义军,共伐黄巾。所谓义兵、乡勇也就是个人招募的私兵,而这些人并不能算是朝廷的军队。王猛正是率领着自己招募的五百多乡勇参加的官军,而在作战之中,为补充官军的损伤,也是不断的在吸收这些人,也从俘虏、流民之中挑选勇武之士加入。
所以,到现在,哪里还分的清谁是朝廷的军队,谁又属于个人的义兵?长官说你是官军你就是官军,说你是谁的义军,你也就是义军。现在最高长官皇甫嵩下令说王猛前前后后招募了三千义军,哪个又能说个不字!
其实,这也算大家心照不宣的事,不只是王猛带走了三千兵,诸将哪个不是能捞多少是多少?只是大部分没有他捞的多捞的精罢了。
要说这三千精兵,那可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无一不是精锐中的精锐,各各都是战火里磨炼出来的精英,在当今整个大汉帝国的军队之中,也是顶尖的存在。
……
王猛领了委任状,带领部队已是出发了四天。因为不是什么紧急任务,一路上走走停停,像是游山玩水一般。
这一日,王猛身骑战马,领着部队走在大道上。
“子义,东莱不是你的家乡吗?还有多远?”
“回禀主公,末将家乡正是东莱郡的黄县。距此已是不远了,不消两日便可抵达。”
“哦?你给讲讲这东莱昌阳的情况吧。”
“诺,青州下辖济南、平原、乐安、北海、东莱、齐国,共计二郡四国,这东莱郡在青州东部,濒临大海。”
“东莱郡治所位于黄县,下辖十二县,分别是黄县、惤国、曲城、掖国、当利、卢乡、牟平、东牟、昌阳、长广、不其、黔陬。”
“而这昌阳又在……又在……”
“怎么了,直说无妨。”
“昌阳县又在东莱郡之最东,濒临大海,至于具体情况,末将就不得而知。”
“哦,看来十常侍这帮人还真毒啊,把老子发配到这么老远的地方。”王猛小声嘀咕着。转念一想,也好,天高皇帝远,老子正好大展拳脚。
……
两日后。
王猛一行,已是踏入昌阳地界。所到之处,与沿途并无差别,村落破败,残垣断壁,田地荒芜,百姓衣不蔽体,面黄肌瘦,更是时不时会遇见成批的流民。
待得将近昌阳县城,只见此时城门口处站立了许多人,服饰各异,其中不乏许多衣着华贵之人。原来自王猛他们一入昌阳县境,城中豪族、权贵已得消息。此时已是准备好了许多鼓乐手,特来欢迎。
王猛众人来得近前,只见一片的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下官昌阳县县丞宋千,特来迎接新任县令王猛大人。”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上前拱手道。
“在下便是王猛,劳烦诸位,实不敢当。”王猛下的马来,亦是拱手。
“早闻大人年少英武,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宋大人过誉了。”
王猛还真被这阵仗给弄糊涂了,自己的名声如今如此响亮了吗?怎么这么许多的人出城迎接自己。
“王大人一路车马劳顿,快请随下官入县衙安顿,下官等已在县衙设下酒宴,特为王大人接风洗尘。”
即便是王猛‘见多识广’,也从未经历过如此阵仗,不由暗想:官场上真是千年不变,这时的人也流行吃吃喝喝的一套。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劳烦宋大人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