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乙的尝试还在继续。
这时候,他已经将自己拉刮板的那根绳子,换成了可以用手摇的摇杆。按照他的设想,这个摇杆可以用人手来摇,也可以靠畜马,这样就能基本实现自动引水的目的。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不太对劲。因为他之前在用绳子牵引刮板时,绳子还起到了稳定刮板形态的作用。现在改成了摇杆的轮轴结构,刮板就不那么听使唤了,一到水里方向就乱变,到最后根本就刮不上来一点点水。
旁边的耿寿昌们自然又是一阵嘲讽之声。但是即使婉婵,也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她不再想着驳斥什么,反而去尽力想办法帮卫乙的忙。
她一看到有刮板变了方向,也不顾身上的白衣会被弄脏,就直接过去在水里轻轻地碰一下刮板,刮板很听她的话,很快就能回到正常方向。她此时也已经学会了卫乙做事的风格,那就是:先试了再说。
没错,试了才能看到希望,干坐着空想,无助于解决任何问题。
婉婵将她的经验告诉了卫乙,同时解释道:“我以为在水里应该挺费力的,可我的手只是轻轻碰,木板就能转回来,这是为什么呀?”
卫乙对于她的这个发现很有些惊讶,他自己也去试了试,的确是这样。他立刻明白问题在哪了,“我一开始设计时用的是榫卯结构,但改成了两层的链条结构时,榫卯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这个时候,这些刮板同时受到的是链条的拉力和水的浮力,浮力会让刮板乱漂,但拉力会让它固定下来。可是因为水车已经太长了,我的控制轮轴又太偏,才造成了刮板乱晃的情形。我得再想想办法,把链条的作用加强,不要再用榫卯结构了。”
说着,卫乙又仔细地在水槽和刮板上丈量起来,他要在上面再加装一些挡板,这样就能准确地控制刮板的方向,而不需要婉婵每次去手动控制。
他就是这样执着,完全不按牌理出牌,原本平平整整的水槽上,被他附加了间距相等的一排层板。看上去,就像鳄鱼身上的鳞片,实在丑陋难看。
可这一次,他真的又成功了,刮板真的开始听他的话。虽然那个装满挡板的骨架子着实是有点丑,被耿寿昌们评价为史上最烂的玩具——他们仍然不肯承认卫乙正在制作水车。
婉婵却高兴坏了。她可没想到之前她完全无法想像的水车,似乎正在她和卫乙的手中一点一点变成现实。在她的印象中,工匠们不都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做得非常漂亮吗?怎么卫乙制作的这根水槽看上去不怎么样,却能发挥这么大作用?
在汉朝的那些官家工匠,都习惯于根据既有的图谱来制作工具。比如像耿寿昌,据说他手上就有一个水车的图谱,正是当年的造历大家落下闳留下来的。这张图就放在耿寿昌们讨论的那张桌上,婉婵趁空隙时曾瞄了一眼,那上面画的,正是水车模样的东西。
可是,卫乙却完全不讲道理,他似乎不需要任何图谱,所有的工具都尽在掌握,仿佛他心中已经内嵌了一本《工匠全图》。婉婵想到此处,对于卫乙的看法已经越来越明晰,她几乎可以认定,卫乙的确是当今天下最好的工匠。
与此同时,卫乙的事情也已传遍了整个太学。许多人都在谣传,说一个策试不合格、心想着走关系的家伙,正在试图制造水车。谁不知道,水车是武帝下令制造,却终其一生未能完成的大憾事,田官耿寿昌带领的人马拥有着七、八名散吏,多少年来已经尝试了许多可能,虽然无一例外的失败,可也能想见这水车是多么重要。然而,这个卫乙到底是个什么人,他居然大言不惭地想凭自己之力完成水车?
也许,这正是卫乙区别于常人的地方吧。
芜、鹤二女也听到了关于卫乙的传言,跑到了现场。与她们同来的,还有田利目等一群人。这些人不知道是来看热闹的,还是好奇,但不管怎样,他们来现场后,没少与耿寿昌一群人为伍,在旁奚落卫乙。
但婉婵心里却尤其清楚,关注的人越多,说明卫乙已经离成功越来越近。这些嘲讽的人所发出的笑声,很快就会变成胜利者背后的欢呼和追捧。所以当她看见田利目时,她的脸上难得的露出了一丝微笑,这让田利目疑惑了半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