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煊穿好衣服,走到外间,外间有几个脸盆架(近代还有有些农村现在依然有这个东西),类似鼓架上面一木盆,最上方镶嵌一铜镜,两边伸出的小齿可以挂毛巾,千百年来并无多大变化,从旁边的水缸中用瓜瓢舀进来几瓢山泉水,秋水冰凉用手撩着洗脸正好使人精神一振。
然后拿起窗台上小盒子里面的澡豆,古代澡豆,由药物及豆末合制而成的粉剂作洗浴用品。澡豆最早应用于佛家,据佛经上记载,澡豆为比丘随身十八物之一,也叫豆屑。中唐以后,随着医家将其制作工艺及功效通过著述传播,澡豆作为一种健身美容双重功效的洗浴用品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且也成为一种民俗风尚,如《文昌杂录》曰:“唐岁时节物,元日有屠苏酒……腊日则有口脂、面药、澡豆”可证。
于煊手中的澡豆呈灰色,闻之有桃花香气,应该是宋人所谓桃花澡豆,揉搓两下虽然没有现代香皂那么丰富的泡沫,但是感觉手滑滑的清洁效果还是不错的,用清水洗净小手,于煊又去窗台上拿了一把牙刷,没错你没有看错就是牙刷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毛孔两行,上植马尾。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不过宋朝人管牙刷并不叫牙刷,而是叫“刷牙”,又叫“刷牙子”。南宋遗老周密在其著作《梦梁录》里回忆道:“狮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铺。”说明南宋时期杭州已经有人专门开店卖牙刷了。
牙刷旁边有一个盒子里面是用青盐和药材制成的牙粉,价格不菲一小盒就要5贯钱,就是5000文钱,能买5000个蒸饼吃,于煊不由感慨宋人的奇思妙想和享受之心。
宋朝以后,中国人制作牙刷和牙膏的技术没有出现任何改进,相反还有倒退的趋势。野蛮的元朝新移民始终没有学会刷牙,明朝人和清朝人则大多使用块状的青盐,像林黛玉那样饭后擦一擦,擦过以后还把没用完的青盐放到窗台上,下回接着再擦,极其不卫生。到了清末民初,中国人差不多已经完全忘了老祖宗曾经发明过牙刷和牙膏,改从欧洲进口。
所以我们中国有历史,但是我们中国人却没记性,历史上有过的发明总是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然后再从国外引进一遍。此乃题外话,大家看看即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