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北方,”他写信给卡特莉娅,“带着联军的残部。那里有能够保证胜利的一切。如果哈尔凯尼亚需要士兵……如果诺曼人继续南下,并且各地的抵抗战争进展不利……我就马上回家,那时公众舆论会比现在更支持我。如果战局顺利,新星冉冉升起,名将脱颖而出,成为大家新的希望,那好,我就留在斯堪的纳维亚,直到彻底击崩北方的弃民……等我凯旋而归,我将被尊奉为神,因为我和我的士兵们完成了始祖都未完成的丰功伟业。”
信是最好的猫头鹰捎去的,他在信件的最后反复安抚姐姐,却没有留下一句祝福自己的话语。
大军开拔前,俾斯麦问他:“我们要去多久?”
查尔斯回答说:“一个月或者一年。”
到了最后的时刻,命运似乎给了他一个警告:维也纳发生了地震,震级不大,但是全城都有震感。新的象征不幸的“窃窃私语”开始在人群中流传,新的舆论战争一触即发。他不该留下来吗?二姐姐也不希望他冒险。
可是,年轻的将军却认为情势紧急刻不容缓,他催促士兵立刻动身,他们只好服从。
各方的、被诺曼人剥夺领地的领主们召集佣兵前来助阵,联军已经扩充到八万人,再加上威尔士王太子的空军——这正是他最需要的——超过十万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扬帆远航。踩着秋日的落叶,他们在阿姆斯特丹集结,五百艘大船向四方延伸,从天空至海洋,映入眼帘的只有乘着风帆的战船,船帆在秋风中翻滚,它们停靠在海上城墙之上,静待着元帅的一声令下,强大的舰队缓缓启动。海岸线上亲人的低语仿佛还残留在耳畔,但是极目远眺,人只能看见黑色的长线,小小的黑影,或许就是各自的家人。他们全站在甲板上,望着阿姆斯特丹的海岸线渐渐远去。元帅也同他们一起,紧挨着主桅杆旁的几门重炮,此时他没有回头,而是望着北方,湛蓝色眼眸中只有白雪皑皑的山峰的剪影……
——————————————分割线——————————————
“您是说,您要将战争弃之不顾,为了几块土地而玷污您的荣耀?”
威尔士王太子指着海图,质问着他的元帅。他本以为深入敌后会是一场恶仗,然而这支舰队不仅拥有十万名士兵和千门大炮,还几乎携带了一所学院:天文学家、几何学家、矿物学家、化学家、古董商、建筑专家、历史与民俗学家、国民经济学家、画家和诗人,总共三百名平民学者,还有他们所带的数百箱仪器和书籍(魔法师属于贵族,是随军战力,不在其中之列)。查尔斯希望把斯堪的纳维亚的一切都研究透彻,以便建立长久的统治和殖民地,替自己树立前所未有的威名。
王太子断然反对这些摆弄瓶瓶罐罐的各种学家,他并不反对知识,而是当下实在不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连跟随查尔斯的士兵也以海员的简介风格称这些学者为“驴子”。查尔斯则处处保护他们,如果发现有谁对这些“游手好闲”的人露出不满,他会用冰冷的目光注视他,随后加以惩罚。
这些学者都是他亲自挑选出来的精英,他替他们此行的一切制定了具体的计划。甚至还在旗舰上为他们设置了实验室和图书馆,用来安放他们的设备和书籍。“书籍是智慧的源泉。”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书本对所有人都大有裨益。”
“元帅阁下,我并不反对您和您的‘科学院’与士兵接触,而是希望您能多多考虑一下战况,这对您和您的士兵才大有裨益!”
王太子极少这么失态。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放弃一贯的优雅,极为坦诚地向元帅请谏。查尔斯只是笑了笑,也没说什么,嘴上敷衍着威尔士,脑中却在勾画新的未来的蓝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