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年,朱元璋改组政府,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当时有左右丞相,由丞相来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
明朝初期,中书省大权掌握在左丞相胡惟庸手中。因为顾忌到皇权旁落,朱元璋“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开始遏制中书省权力,但是胡惟庸不甘示弱,反而组织党羽,招集军马,阴谋武装政变。这下可激怒了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掉了胡惟庸等人,也一并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将中书省及丞相权力分别交给了六部衙门,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将大权集中到了自己手上。
但是皇帝的精力有限,很难做到对国家大事的面面俱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尝试设置“四辅官”,协助皇帝处理事务。
《通纪》载:九月丙午,置四辅官,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月分三旬,人各司之。以雨?时若,验其称职与否。
因为效果不好,朱元璋废去四辅官,并于洪武十五年仿照宋代制度,设立内阁,让大学士担任顾问兼秘书的职务。
《昭代典则》说:(洪武)十五年十一月丙午,初置大学士。
内阁在明朝初期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既没有在六部兼任职务,也不隶属于其他部门,他们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和东汉时候的尚书、唐代时候的翰林学士性质差不多。
因为明朝皇帝的懒惰和无能,皇帝越来越依太监和朝臣替自己处理国家事务,久而久之,内阁这些人逐渐得到升迁,并且也有了正式的办事处所,他们的地位也得到提高,往往尚书、侍郎,或有加衔至于“三公”者。
仁宗以后,阁臣之权加重,到嘉靖年间,大学士的排名已经列在六部尚书之上。这个时候,内阁相当于丞相的位置,明代大学士一般称阁老。
内阁大学士表面位尊而权重,但难以独立发挥其权力,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
《明史·:职官志》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