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我记事起父母就经常睡不好安稳觉,在农村半夜三更小孩发热,还有一些突发情况很常见,而且我们整个村子被三座山丘包围,村里只有我们一家诊所,每次突发情况都赶紧起床带上药箱去往患者家里。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同村的一个大伯他当年也就四十岁左右,他的妻子睡着觉感觉他身体有点凉,在呼唤已经叫不醒了,赶紧跑来叫我父亲去,父亲着急的连衣服都没穿好跑了过去,很遗憾这位大伯已经失去心跳许久,没了生命迹象。
时隔两三年家族中的另一位大伯在外出牧羊的时候倒在了野外,这位大伯平时素有高血压病,不知不觉中猝死在了野外,所幸的是这种死亡并无较大痛苦,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死亡对我来讲早已稀松平常,从小到大见过很多很多患者躺在床上生不如死,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至今已有七八年,那时家里让我在村里挨家挨户发放健康宣传单页,我便挨家挨户敲门发放,走到村子最东南角的时候看到还有一个较为破旧的小院,没有围墙,我便走进去呼喊了几声有没有人,听到屋里传来微弱的声音我便进去了,刚进门便闻到一股股粪便的臭味,进去后看到只有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太太躺在床上。这位老太太我以前见过,是我一个朋友的奶奶,有没有女儿不太清楚,但有儿子儿媳,令人悲愤的是人到暮年躺在床上没有亲人照顾,儿女所做的也只是在饭点来送顿饭,一直熬到死亡。和这种情况相比较猝死也许是幸运的。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贫苦农村,生老病死早已淡然,人生最终极的追求不过是求得两个字“好死”而已,生前在奢靡的生活最终敌不过一个生不如死。
当代生活节奏变快,压力逐渐增加,发生猝死的人群日益趋向于年轻化,据中国疾病死亡人数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这个数字,远远高于自杀、交通事故和白血病引起的死亡人数,相当于每天近1500个人发生猝死,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原因猝死,并且抢救成功率不足1%。身边的实际案例在屡屡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貌似健康者是猝死的主力军,出乎意料和发生在短时间内是猝死的鲜明特征。
现实中常常认为“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
猝死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心脏引起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停跳,呼吸停止,氧气无法正常供给到身体和大脑,最终导致死亡,这种猝死在医学上叫做心源性猝死。
所以,有冠心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脑中风和心衰的病人更容易发生猝死,但也并不意味着只有心脏病患者才会猝死。这些患者一天中在早上发生猝死的概率最大,一周内周一发生猝死可能性最高,一年四季里冬季猝死率最高,比夏季高18.7%。
最常见的情形就是,在某个冬季早上,某退休老人公园晨练时突发心梗或脑溢血而猝死。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主要因为老年人常伴随心血管疾病,血管弹性降低,心肺功能往往跟不上气温、情绪的变化而容易诱发猝死。
从近几年的猝死数据统计来看,年轻人在猝死人员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加班、过劳、抽烟、喝酒、熬夜等在内的不良生活习惯,最终使得心脑血管疾病走向年轻化。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往往多见于某些特定职业内,比如IT程序员、医生、企业高管、运动员等。这类人群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防范猝死。
猝死发生前会有一些提示信号,在长期不规律生活习惯下,虚汗频发、心跳无故加速、整日精神萎靡,都是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如果对这些信号视而不见,有可能出现心跳加速或过缓并发、心慌、间歇性眩晕等,这种情况说明身体状态已出现严重下滑。长此以往,很可能诱发心脏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时而出现的胸闷、胸痛、后背压榨式疼痛就是冠心病的表现,并且后背压榨式疼痛是猝死的终极警告,此时的冠心病相当于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致命。当出现反复晕厥、胸闷、胸痛等症状时,尤其是继发于长期熬夜、加班、过劳或者感冒等,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注意定期体检,每年1-2次,特别是年轻人。一旦遇到猝死情形应当立刻急救,首先,平时出现过胸闷、胸痛的冠心病患者,可以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片。其次,如果遇到心脏骤停、晕厥、濒临猝死的人,应该运用“黄金救援4分钟”法则,即当发现有人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时,判断为临床死亡状态,应立刻施救。其中,标准的急救措施是心肺复苏施救法,是一种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相结合的方法。
胸外按压:两手掌根部上下重叠,两手手指翘起抬离胸部,用上半身体重加肩臂肌肉力量,在与掌根垂直方向上用力向下按压,肘部不可弯曲,频率在100-120次/分钟,深度在5-6厘米。
人工呼吸:一只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颌,另一只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其头部后仰,目的在于使患者保持呼吸通道通畅,然后开始口对口呼吸。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要配合使用,30次胸外按压(儿童为15次按压)加2次人工呼吸为一组,每5组为一个循环,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