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复员到上钢一厂被安排到第三转炉车间。三转炉车间建于1959年。兴建酝酿是最终在1959年3月13日由市高官陈丕显等领导参加的选址会议拍板决定的两个方案中选择的第一方案。1959年四月21日动工,到7月3日,炼出第一炉钢,历时79天。我1969年进厂,车间已建有十年历史了,但它仍属于上钢一厂的新车间,是新生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正因为它新,所以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车间在厂部领导下,依靠广大职工对生产工艺,设施装备不断革新,改造,挖潜,使生产工艺逐步配套,生产布局相对合理,让世界最先进的纯氧顶吹炼钢达到较高水平。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年产量突破一百万吨,占全厂钢产量近60%,占全上海年产量的28%。车间的主要生产任务是把上钢一厂高炉的铁水和化铁炉熔化生铁的铁水经过30吨纯氧顶吹转炉吹炼,再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冶炼成钢,浇鋳成钢錠或连鋳钢坯,供轧钢系统制成成品钢材或半成品钢材,如钢板,钢管,建筑用的螺纹钢,钢筋,线材等等。车间的主要生产设备有:30吨纯氧顶吹转炉3座,化铁炉4座,弧型板坯
连鋳机3台,小方坯连鋳机1台,鋳钢平板等等。
??
第一节?鉄牛
??
“噹,噹,噹...噹噹,噹,噹”一阵阵大铜锣的震耳响声在化铁炉场地四周响彻不停,它告诉场地周圉工作的人们,赶快离开这里,化铁炉要进行拆炉大修,要用炸药进行爆炸施工,安全第一,人命关天,旡关人员赶快撤离。手拿大铜锣不停敲打铜锣的是化铁炉总工段的总工段長陈阿牛。陈阿牛,五十开外,中等身材,圆圆的脸蛋,优黝黑透红,神彩奕奕,精神十足,两只眼晴炯炯有神,一口绍兴口音,人们亲切地叫他阿牛,阿牛师傅。那天他拿着大铜锣,像往常化铁炉大修前一样,边奔边跑,进行安全通告,隨后布置有关人员拉起一大圈安全圍栏,同车间生产组,技术组,安全组等有关部门进行爆破的各项准备工作。对阿牛来说,化铁炉就是他的命,他把所有的心思都化在化铁炉上,他家在外乡,单身住在厂里的职工宿舍,每天一清早就离开宿舍,直奔车间,换好工作服就到他心爱的化铁炉,跑上跑下,一一捡查,向当班工人仔细了解生产作业情况,为确保化铁炉的正常运作,呕心沥血,动足了脑筋。为了提高产量,和技术人员共同谋划,搞技术革新。特别是当时技术组的工程师周怀勇同志,他也像陈阿牛一样,一门心思扑在化铁炉上,化铁炉也像他的命。周怀勇,小方脸,个子不高,身体强健,是整天圍着化铁炉转的专业技术人员,一口广东口音认真地向大家介绍化铁炉的技术改进方案,首先是化铁炉不断扩容,提高产量,从30吨扩大到45吨,50吨,1977年4座化铁炉炉膛直径由4.2米扩建到5米,熔化率达到75吨。其次是不断改进工艺操作,从增建热风炉到使用预热器,釆用水冷铜风眼新工艺,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熔化率,提升铁水温度到1350度以上。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周怀勇是三转炉车间的优秀工程师,顶着困难,坚韌不拔,辛勤研究,在技术组全体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同陈阿牛总工長及化铁炉工人紧密合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冬去春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在一天一天过去,时钟在一分一秒向前。钢厂的生产蒸蒸日上,钢厂的发展如日东升,钢厂的面貌日新月异,钢厂的产品送往四面八方,钢厂的人们始终一如既往。那一天,阿牛像往常一样来上班,可是,不多时他感到浑身不舒服,因为他逢人都说自巳身体好,从来很少看医生,那天,他被同事劝说来到了厂里的职工医院,经医生检查后,初步判断他得的不是一般的感冒咳嗽发烧,必须到上级医院,我厂的劳保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去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他被送到仁济医院后,被确诊为血液病,住进了血液科病房。仁济医院血液科主任欧阳医生亲自为他主诊。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大家感到宽心一些,因为阿牛生病住院牵动了车间里每一个关心他的人,大家都很着急和担心,因为他在我们心里,他是铁牛,常年为工作操劳,是一个从来不被困难难倒的坚强的钢铁汉。欧阳医生是上海著名的血液病专家,经过各种化验和检测,阿牛最终被診断为白血病。但在欧阳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病情被逐步控制,但是没有多久病情发生变化,因为白血病是非常凶险的重病,隨时都可能迅速变化,我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赶到仁济医院,找到欧阳医生,当即欧阳医生马上开出新的处方,这个药医院没有,要我直接到医药公司去联系购买,我带着处方,立即直奔上海医药公司,并向他们说明情况,恳请他们无论如何帮助解决。医药公司接到处方,十分重视,但这个针药是十分稀缺和紧張,经过他们多方联系终于找到,我拿到后,万分高兴,赶忙回到仁济医院,交到医生那里,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医生说这个药现在用不上了,陈阿牛不行了。听到这个话,我如雷轰顶,阿牛啊铁牛,共产党员陈阿牛,竖韌不拔的钢铁汉永远地走了!他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钢铁事业,他是三转炉二千个钢铁职工的榜样,他的优秀事迹鼓励着后人不断前进,他的英名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第二节钢水就是命令
三转炉车间主厂房有100米長,其中炼钢平台60米,加上连接化铁炉厂房形成了一条長長的生产线。铁水从化铁炉熔入30吨大的铁水包,被行车高高吊起缓缓行至炼钢炉前,听从炉前炼钢工的指令,倒入炼钢炉内。由炼钢工在炼钢炉前面的自动化橾作室里严格按照炼钢工艺操作规范进行冶炼,直到达到该钢种需要的各项指标,30分钟左右,即可炼好一炉钢,随即准时出钢。将达标的钢水倒入炉子下面待候的钢水包内,钢包车从钢弄里慢慢移出,进到铸钢厂房,再由调度指令由铸钢厂房特大行车精准地慢慢吊起缓缓行至浇钢所在的位置,或者行至连注机厂房,铸成钢锭或连注板坯。整条生产作业流水线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绝不允许中间有任何脱勾或差子。而且时间性特别强,绝不允许中间有哪个环节延误,在这里时间就是命令!钢水就是命令!因为一般铁水的温度在1250度上下,出钢温度大致在1600度,倒入钢包送到浇钢位置钢水会随着时间慢慢降温。如果时间过長,钢水因温度降低流动性变差,浇铸钢水进钢模就会受影响。如果时间再長,钢水温度再降低,钢水就会慢慢凝固,钢水就会冻在钢包里,浇钢失败,致使辛辛苦苦的所有上几道工序前功尽弃。而且解决冻在钢包里凝固钢水又是一个极困难的强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重大损失。所以说,延误了时间将会造成一连串不可估量的后果。在三转炉车间生产线上的每一个人都明白,一切服从钢水,钢水就是命令!三转炉的职工互相配合,密切合作,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三转炉的钢铁人因为紧密团结炼成了钢铁,三转炉的钢铁人像钢铁一样团结,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钢铁汉!当时担任车间一把手的党总支书记耿心在职工大会上说,三转炉车间是一个整体,依靠这一个整体炼出了合格的钢,优质的钢,就个人来讲,不管你有多么强大的夲事,你一个人绝对炼不出一斤钢来!说得多好啊,事实确实如此。三转炉甲、乙、丙三大班,后来改进为甲,乙,丙,丁四班三运转,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那时候所有厂房大光灯照亮,整个车间睁铮亮铮亮,不管白天还是夜间,厂房里通透光亮。高高的行车有序地行走在主副厂房立柱的钢轨上,铁水屡屡不断地从高炉和化铁炉运来,炉台上三座纯氧顶吹转炉分别吹氧治炼,整个炉台钢花飞溅,红光遍地。随着出钢铃声敲响,布满全车间的高音嗽叭不时响起播音员的呼叫,一号炉出钢了!二号炉出钢了!三号炉出钢了!就像满载胜利的喜讯传遍了整个车间!一炉炉优质钢水奔腾而出,装满钢水的钢包分别从三条钢弄先后出弄,铸钢厂房几辆特大行车精准吊起满载钢水的钢包,缓缓行走在钢樑轨道,每一组浇钢工在铸钢场地精心浇铸,连注机中间钢包向下慢慢浇铸板坯,整个车间呈现一派紧張有序,繁忙连贯的壮观景象,火树银花,热气腾腾,像旭日东升!到了夜间,远远看去就像节日的烟火,火光冲天,灿烂辉煌!尤其是在放高产的日子里,三座转炉全部投入冶炼,最快的时候,相隔几分钟就有一炉钢水出炉,高强度,快节奏,整个生产线繁忙不停,就像战场一样,全体人员像解放军战士那样投入到紧张,激烈的炼钢战斗中,炉台上氧气吹炼连续发出轰鸣声响,高架行车在钢轨上行走,进炉加料加废钢的料斗唰唰作响,车间散热的大風量排风机“呼呼呼呼”猛吹猛吹,压缩空气排气管吹飞在钢模平板上的沙尘“刺刺刺刺”,“懼!懼!懼!…懼懼懼!”引领行车的领行员口中哨声为追赶时间在不停地狂吹,大高音喇叭里不时传来昂揚的优美乐曲,整个车间就像正在演奏的特高分贝的钢铁交响乐,赞颂钢铁战士为国家頻频增添宝贵的钢铁财富!
第三节?澡堂里的大池和休息室
完成了一天的生产工作,流尽了辛劳的汗水,工人们先后回到了更衣室,掸掉浑身上下粘滿的灰沙,脱下被汗水浸透的厚厚重重的白色帆布工作服,人们先后耒到车间澡堂。车间澡堂很大,里面的设施很简陋,但很实用。用炼钢回收的蒸气加热自来水供应食堂和澡堂使用,所以在澡堂里装上了许多冷热水笼头,随到随用,十分方便。除此以外,在男澡堂里还建了一个大池,为喜欢泡澡的职工创造条件。在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有这样布局的澡堂談不上奢华,但巳经夠满足了。辛苦了一整天的职工,在澡堂里洗去满身的灰沙污垢,汗漬,也洗去了一点疲惫,换上干净的衣服,换回了一丝轻松。?在澡堂里我看到了许多年轻人换上新装,依旧精神焕发,朝气蓬勃,结束了一天的战斗,回家休息,将迎接新一天的再战。我更多看到了上了年纪的老钢人。他们有的是从上钢六厂併到上钢一厂来的老工人,有的是从其他战线,或其他单位支援钢铁建设的老职工。他们的脸上增添了皱纹,他们的双手長满了老茧,他们的步伐坚定但有些缓慢,他们的体魄强健但体力开始减弱。有的人原來住在上钢六厂附近,那是上海的西南角边,周家渡附近,为了钢铁他们甘愿每天赶路三、四小时奔向远在上海东北角的上钢一厂。上早班的人每天凌晨四点不到就得出门去赶乘公交头班车,那时候,没有地铁,只有公交车,而且有的要换两、三部车才能赶到厂里。不管是刮大风下大雨,还是酷暑炎热和风雪严寒,天天坚持,年年不变,从不懈怠。一天工作下来,人累了,嘴干了,需要休息休息,他们坐在澡堂的大池里,泡上一会,让人舒坦舒坦,放松放松。大池的上方热腾腾的雾气好比现在的桑拿,叫人出一点汗,爽快一下。从大池出来,在水笼头下冲一冲,洗一洗,然后穿好短裤,坦露上身,敞开宽广的胸膛,亮出粗壮的臂膀,再坐在澡堂的休息室里休息一下,喝口茶,抽支烟。在那小小的休息室里几个好友聊聊今天,聊聊明天,充满阳光。他们就是像陈阿牛那样的老钢人,我带着敬仰的目光,向他们致意,怀着真诚的心在心里由衷地向他们深深一鞠躬!他们是我们能夠炼成钢铁的栋梁,是我们钢厂的中坚力量!他们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后来人,培养出一代接一代的新钢人,他们是我的灯塔,指引我砥砺前行,他们是我的老师,教我如何百炼成钢,他们是我的榜样,成了我工作学习的楷模,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脱下军装在钢厂里锻炼成長!
第四节铸钢工场的冷气房
三转炉车间主跨厂房是炼钢平台,副跨厂房是铸钢工场,在铸钢工场边上建有一间十五,六平方的冷气房,这是专供铸钢工场上的高温作业的工人短暂降温歇息的地方。这个冷气房四面密封,只有一扇门可进出,里面没有桌子和凳子,就像储存冷藏物品的冷库。在6月至9月的高温阶段温度开得很低,估计在15度上下,由车间设备检修工段负责管理和维修保养。既然是供高温职工歇息,为什么里面没有桌子凳子?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允许在里面久呆,因为里面和外面的温差太大,久呆了吃不消,会让人生病。外面的气温35度36度,加上铸纲厂房浇一千多度的钢水,钢锭,钢模都是发红的,下面的浇钢平板是滾烫滾烫的,所以铸钢厂房里常温是四、五十度,人在那样的环境里工作,是无法長久的,必须创造条件给以降温,所以建一个冷气房,让高温操作下的工人稍稍换口气,歇一歇,冷一冷,但绝不可冷太久,稍微缓一缓,必须马上离开,因此不放桌子凳子,我到厂房里去的时候,有时会到冷气房进去看看,常看见有些高温工蹲在墙角边歇一会,马上就离开了。说到这冷气房,即刻就可以想到我们这些高温工人是多么辛苦了。譬如浇钢工,成天在1600度钢水旁作业,既有高温又有危险,这是在我们炼钢车间里与炼钢工并驾齐驱的主要岗位,重点岗位。炼钢工炼好的是钢水,只有把钢水浇进钢模成为钢锭才能真正成钢,供下道工序加工成材。所以浇钢工是十分重要的技术工种,专业性强,难度大,只有掌握高超的技术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像劳动模范徐育昌,就是优秀的浇钢工,他的浇钢技术胜人一筹,是车间里首屈一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又譬如平板工,他们的工作就是在浇钢的平扳上砌耐火砖,钢水就是通过耐火砖的管道进入钢模最终成为钢锭。平板工既艰苦又平凡,但是要求很高。因为钢锭平板,炙热滚烫,平板工在砌平板时必须穿五寸厚的木拖板,臂部要包好厚帆布,阻挡平板热量熏蒸。砌好平板要嵌实紧密,平整无缝,保证浇钢时不漏钢水。上钢一厂二转妒车间的平板工俞毅平就是榜样。他勤学苦练,严格要求,为自已订出了三个一样的操作标准:天热天冷一个样,条件好坏一个样,班前班中一个样。蹲在温度高达四、五十度的平板上苦练基本功,有时关节炎发作,直不起身子他都不肯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小俞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本领。他砌的平板,每块砖都严格按标准放平,每条缝都仔细塞紧,嵌实,砌完后又认真捡查,发现不合格即拆掉重砌。因而他砌的平板“严、准、密”,质量很好。经过多年努力,俞毅平在1979年创造了连续砌平板1.36万块无漏钢事故的好成绩。为此,他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1977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78年冶金局质量标兵,全国新長征突击手。再譬如,炼钢炉下面的红渣组清渣工,他们的工作岗位就在炼钢炉下面清渣。炼钢有的人打比喻说,炼钢就是炼渣去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炼钢就是氧气通过氧枪,从炉口上方伸入到距铁水面上适当位置,加上一定压力进行吹炼。氧气在炼钢炉内与铁水激烈搅拌,使铁水中的各种杂质,有害渣子从铁水中分离出来,清除掉。所以在炼钢过程中就要把炼钢炉中炼出来的渣子从炼钢炉中倒出耒,倒在下面渣弄里有红渣组清渣工准备好的大渣盆里。渣盆车的渣盆倒满以后,由小火车拉出,转运到大渣场。在渣场里由行车吊起倒在15吨大卡车上,再由大卡车源源不断地运到宝山吴淞炮台湾钢渣堆场。炼钢炉倒渣有时候会溅出渣盆掉在渣弄里,必须清理掉,以保证运送渣盆的小火车顺利通行,也为进出渣弄里的钢包车保证进出正常。而且炼钢除了正常倒渣外,有时候冶炼过程会发生喷渣,红红的钢渣会喷在渣弄里满地都是。在红红的渣子旁边作业,可想而知多么艰苦,多么危险!所以这个班组起名红渣组。这个班组的工人就是怀着一颗红心为国家,不怕艰险永向前的高尚品德兢兢业业地工作!除了上面举例所说的几个高温岗位外,在高温下作业的还有许多工作,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青春,奉献金色年华,靠他们为国家炼成了一炉炉优质钢铁,成年累月下来,数以百万吨的钢铁送往祖国四面八方。***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事情都好办了!有一个时期,全国人民称“钢铁”为“元帅”,我们为能夠成为“元帅”里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第五节熬战火炉
炼钢炉是有寿命周期的,炼钢到一定的炉数即炉龄,炉子损坏就加重加快。通过加强维护,精准补炉等一系列措施使其能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冶炼,但不可能永远冶炼下去,总有一日,炉子不能再炼,必须停止冶炼,否则就会产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这就是到了这个炉子这一轮的最高炉令。这时候就进入停炉冷却,拆炉捡修,重新筑炉的阶段。这个阶段时间長短会影响钢的产量,时间短,及早投入新一轮的冶炼,就争取了时间,可多增加产量。在这个阶段里抓紧时间是必然的,抓紧时间,缩短时间的前提必须是绝对保证每道工序,每项任务的优质质量,绝不可以偷工减料,存在隐患。因此,对操作人员会增加很多困难和风险。例如有一次,炉子冷到可以进行拆除炉衬的时候,拆炉工人按操作程序拆除了炉子里的全部炉衬,也就是把冶炼时的耐火砖全部打掉,但是炼钢炉的最外层巨大的钢铁炉壳温度仍然很高,检修工人要对炉壳进行仔细捡查,对损坏的部位要进行修补。要修补就是用钢板在损坏部位用电焊焊接牢固。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非常困难,因为炉壳钢温很高。最好的办法是让它彻底冷透,人可以进入炉体进行操作。可是彻底自然冷却,则需要较長时间。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钢!用水放进去进行水冷,行不通,因为水一进,滴在钢壳上马上沸腾,吱吱作响,蒸气飞腾散发在整个炉壳内,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要么等炉壳自然冷却,要么现在冒着高温进炉。我们的检修师傅为了抢时间,为了车间多炼钢,特别是卢宝根,蔡康益等好几位电焊老将,站在炉前,冒着生命危险奋勇向前,每一个焊工快速焊接,焊好一段,马上出来,下一个焊工紧急接着进去焊一段,就这样快速轮流,终于把损坏部位修补完好。我站在平台上,做安全防护工作,准备了冰汽水,冰毛巾,送上前去。我对我们检修师傅的英勇行为敬佩称赞,被他们的惊人业迹深深感动!
第六节?生产组長的家
↑返回顶部↑